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地市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和藏品种类不断扩展,但是文物保护管理的专业力量依然薄弱。地市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展示特定区域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责任。本文对地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株洲博物馆的库房管理实践为例,提出新时期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
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藏品的质量和保存水平,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与保护,是实现地市博物馆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相较于国家级和省级大馆,地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文博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尚不成熟,有的博物馆未建立库房管理制度,或是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健全,没有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等,致使一些工作人员不了解自己的职责,不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履行职责;有的博物馆虽然制定了文物藏品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往往流于形式。二是藏品保护管理手段落后。博物馆所陈列的藏品种类丰富,材质复杂,不同类型藏品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方法,以防损坏。但是,一些博物馆在对藏品进行保存时,受自身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不同藏品的区别保护。如:库房内文物普遍采用金属文物柜或文物木架按类别分柜存放,部分文物用纸盒包装堆放于库房地上等情况屡见不鲜。
株洲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6月,为国家首批二级博物馆,2020年9月搬迁到新馆(株洲市4A级景区神农城内),总建筑面积20516平方米。新馆秉承“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依据数字化博物馆的目标建设,在文物藏品科学化管理和保护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是完善藏品管理制度。株洲博物馆坚持传统和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新增“藏品保护监查管理制度”“数据检查制度”“博物馆环境监控岗位职责”等,使藏品管理人员有章可循,避免因人员更替造成管理脱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藏品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信息检索”“出入库管理”“文物数据采集”“动态指标管理”等功能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藏品信息采集比例、珍贵文物信息采集比例均达到100%。
二是推进智能安防的应用。株洲博物馆建立了库房总门门禁及授权管理模式,采用分体式门禁控制系统,读卡器与控制器独立,系统不少于六个基本防区的报警接收端口,可独立撤布防,系统可与110指挥系统联网,并能与博物馆安防系统联动。藏品定位技术可实现对藏品位置的准确定位,对藏品存放环境实时监测,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智能调节,对藏品出入库人员一对一管理,并记录其行为信息。
三是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株洲博物馆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无线实时监测系统、离线手持监测、调控系统,并建设数据中心监测站点,构建馆藏文物预防性管理机制。使用人员通过人机界面,可实时查看环境监测点状况。该系统还可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和定时检测、数据传输、记录、储存、分析、管理、查询、异常报警等,并配备被动调控材料进行调控,确保文物保存环境达到“稳定、洁净”的状态。同时,预留接口可接入湖南省文物预防性保护区域中心监测平台以及国家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
四是更新优化文物保护设备。株洲博物馆按藏品需求设计为12间库房,4个金库总门达到B级金库门要求,每间库房安装了精密空调、配置了空气洁净屏,在易燃易爆库房还安装了气体灭火器。根据藏品的特性、体积、形制和存放需求,添置了层板式青铜陶瓷文物储藏柜、密集型网片式挂件文物储藏柜、智能文物保险柜、防磁柜等;根据藏品等级和藏品特性等需求,配置了黑胡桃、无酸纸和锦盒等质地不同的3000多个文物囊匣,让文物存放到了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稳妥的保护环境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地市博物馆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的分析探讨,结合藏品管理新需要、新研究和国内外先进科技,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地市博物馆藏品管理体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株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