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春秋楼珍藏碑刻赏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甄伟

许昌地处中州腹地,含河洛之秀气,沐嵩岳之灵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在80000年前,这里留下了极具考古价值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及遗址;唐尧之时,高士许由开疆拓土,率民牧耕,播下了许地文明的火种;三国时期,曹丕代汉立魏,改许县为许昌。

许昌三国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春秋楼遗址即是其中的一处,是三国名将关羽夜读《春秋》的地方,历史上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称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碑刻林立,其中《关帝诗竹》碑、《滕之瑚春竹图》碑两通碑刻,图文并茂,以竹喻志,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精品。

image.png

《关帝诗竹》碑(图1)碑高1.3米,宽0.58米。碑额篆书“关帝诗竹”;右上方刻门环方印;右侧中部篆文刻“汉寿亭侯之印”;右下角碑文述此印是“弘治三年十月十八日,扬州淘河获出,环钮共重二斤四两,其文曰:汉寿亭侯之印。”图中两竿竹竹叶婆娑交错,右边一竿,高而挺拔,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之状,叫“风竹”;左边的一竿,低而向右斜出,竹叶下垂,似暴雨淋浇之状,叫“雨竹”,因此后人又称“关帝诗竹”为“风雨竹”。图中略看是一丛疏竹,从上到下仔细看隐藏一首五言绝句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尤其是“凋零”二字,飘落在两竿竹子的根部,更为形象。

“关帝诗竹”为三国名将关羽所作。据《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下邳兵败,曹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土山三约,暂且归附曹营入许。曹操惜才爱才,对关羽礼之甚厚,赐羽宅第一处,羽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传为美谈,春秋楼由此而得名;曹操又奏请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不被曹操的重赏厚禄动其心,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当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即向曹操辞行,曹操不忍关羽离去,避而不见。无奈,关羽挥笔作了一幅诗竹图,以竹喻志,以画藏诗,托人送给曹操表明自己的心志。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意思是曹公您对我的好意就不当面辞谢了,我就像这丹青上的墨竹一样,永远改变不了我的节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说尽管我与刘公分离,像竹叶一样孤独与清淡,可我却能像竹子一样忍受严寒酷暑风摧雨残,我对主公的忠心永远不变。

《关帝诗竹》碑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关羽对刘备的赤胆忠心,同时,关羽夜读《春秋》、关公剑劈蜡(扁蜡)、“两院英风”“诗竹明志”“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灞陵挑袍”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在许昌,谱写了关羽人生“忠义仁勇”的壮歌。

从文献资料及现存碑刻记载来看:许昌春秋楼遗址经元、明、清历代多有修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石的《重修武安王庙记》碑载:“许学东有关武安王庙,创建自元至元甲寅岁中,许敦义者捐金若干,重修增饰……即王一宅分两院故地。”明代隆庆五年(1571)《创修关王庙记》碑文记载:“旧有庙,即一宅两院之遗址也,但所需器用多有不备。岁惟辛末,义士邹瑾、孙汝砺、何福、李尚仁等,各输财力以创造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石的《重修昭烈皇后祠问安亭碑记》载:“关帝庙其东,别为一院,后则,帝之三代祠,前为昭烈皇后祠,又前为问安亭,父老世传此谓关帝入许时秉烛达旦处也。余收许拜谒之下……”

地方官吏、过往游人及百姓因许昌春秋楼是关羽过存之地,皆拜谒。明成化进士成缪,曾有诗曰:“巍峨碧殿鲁灵光,传是关公旧寓堂。伏腊至今纷父老,粢盛全不间沧桑。通宵秉烛垂千古,大义经天著五常。祠祀每当风雨夜,时闻腾踏下长廊。”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有诗赞曰:“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乾隆十年(1745),甄汝舟编修《许州志》,“两院英风”选入“许州十景”。主体建筑春秋楼一层门楣镌刻“春秋楼”三字,还有“大节亭”三字,皆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著名书画家滕之瑚所书。

《滕之瑚春竹图》碑(图2)。立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碑中刻“三竹并茂图”,系滕之瑚的杰作,中州名士李来章作题记。

滕之瑚,字式夏,山东掖县人。清康熙年间任许州吏目。据民国十二年(1923)《许昌县志》载:他“善书工画,其法帖有龙蛇飞动之致。所画之竹,疏落老干,横绝一世。”可见其书画造诣之深。

李来章(1654-1721),名灼然,号礼山,原籍许州襄城县,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广东连山知县。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名列中州理学八先生,工于诗及古文辞。主要著述有《礼山园文集》《敕赐紫云书院志》《南阳书院志》《达天录》《连阳八排风土记》等40余种。

《滕之瑚春竹图》碑,高1.96米,宽0.73米,厚0.15米,碑中挺拔劲秀的三竿高竹拔地而起,清峻通脱畅人心目,上垂竹叶,以显竹之繁茂,下有幼竹芳草簇拥,以烘托出竹之高雅,中间疏落空灵,补以题记。

主干两侧各有题记一篇。左方滕之瑚撰题记云:“竹之为物,清风劲节,玉骨贞心,为高人韵士之所赏识者久矣。余性爱竹,更喜画竹,备官许下历三十年,衙斋栽竹数竿。公余无事,日眈临摹,愧未得其神似,聊借以游戏渀滌俗略而已……创建金龙四大王神庙成功,襄城礼山李先生作碑文记其事,烦余书丹。工既竣,庙中余一小碣,嘱余绘竹欲镌拓以遗后人。承命不敢辞,因走笔写此……”题记后署名:掖水滕之瑚式夏氏书画并识。

右方李来章题记曰:“人生不可居无竹,古今画者几百轴……何如镌刻向琬琰,拓出清风自穆穆……”题记后署名:礼山李来章题。两篇题记右上角均有肖形起首印,滕之瑚为葫芦形,李来章为椭圆形。题记署款下方各镌刻两枚方印。

题记与竹画浑然一体,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在清代,绘画很重视题记,将题记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如书法艺术之嵌印章一样,滕之瑚这幅竹画不仅具有这个特色,而且有两篇题记,六枚印章,使作品更有韵味。在此,李来章盛赞滕之瑚的竹子画得苍劲有力,娱人耳目。而滕之瑚又用竹子寓言人生要有竹竿一样的清风亮节,使人回味悠长。题记和《画竹》皆属佳作,相得益彰,无论从史料上、艺术上均有重要价值。

竹子的挺直、空心、有节和四季常青等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正直、高雅、有节、坚韧的精神文化象征,两通碑刻以竹为画,彰显的悠久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历久弥坚。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千百年来,碑刻作为传统文化之载体,既承载着历史文化之发展脉络,又载有翔实的文献资料,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鉴藏价值。一通碑刻,就是一卷史书,它记载遥远的古代信息。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使其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价值。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0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