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相继推出诸多以明清肖像画为主题的展览。2017年柏林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合作推出“传神雅聚——中国明清肖像画展”(以下简称“传神雅聚”),是欧洲第一次举办有关中国肖像画艺术的大展;2022年“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以下简称“容曜丹青”)是继“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后的又一展览,此次展览创新展厅设计,进一步挖掘文物内涵,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国内外两场展览在宗旨目的、文物选择、展览形式上各有千秋。
展览宗旨上,以从明清肖像画看明清社会为展览目的。“容曜丹青”面向的主要群体为中国观众,重点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相关内涵,聚焦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承。“传神雅聚”策展人鲁克思认为中国肖像画是一个融合了文学、音乐、宗教祭祀和饮食文化的奧妙世界。作为一场全球视野下的展览,“传神雅聚”在以肖像画为主体的同时,配以服饰织物、生活用具、祭祀用品等文物,致力于向西方观众综合性还原、展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对身处他乡的中国观众而言,起到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加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文物选择上,展览聚焦两类中国绘画题材:祖先像和文人像。“容曜丹青”选取了王室名臣、文人名士、闺阁女容画;“传神雅聚”涵盖皇室官员、文人武将、宗教肖像、名流女性、家族画像,特别之处在于展出艺术家自画像。在欧洲,艺术家自画像被视为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了解艺术家品格、个性、精神观念的渠道。因此展览中展出金农《自画像》轴、顾亮基《自画像》轴等,可管窥中国画家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探索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展览形式上,面对不同观众,采用不同设计风格。“容曜丹青”面向国内观众,选取中式风格,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样式,结合古代园林造园的空间特点,加入玉兰花等花卉元素以表现画中人物的涵养与品质,整体风格契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理念。
“传神雅聚”面向国际观众,采用现代风格,以简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文人肖像展室复原了文人书房,配以琴、艺术品和书画工具。在展览场地上紧邻欧洲肖像画展区,将同一时期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吉维诺斯夫人肖像》和我国的《杨我行神像》并列展示,观众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欧洲和中国肖像画特征的强烈对照。
色彩运用方面,“容曜丹青”以红和灰色、绿色、紫色作为三个单元主体颜色,分别代表帝王大臣的庄严肃穆、文人雅士的超然洒脱、闺阁女容的庄重典雅;“传神雅聚”整体则以银白色、红色为主。
灯光运用方面,三场展览均保留展柜照明,降低其他灯光亮度,以聚光灯的形式重点呈现文物,展厅的暗环境与展柜的明亮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让观众的目光聚焦在展品本身,凸显视觉中心地位。
综上所述,国内外肖像画展览在形式设计上均成熟运用颜色、灯光、辅助展品;面对中西方不同观众,其宗旨目的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展览各具特色且亮点突出,对日后中国明清肖像画展览策划有以下启鉴:
展览宗旨要丰富观众精神内涵,补足精神给养。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其展览的宗旨目的是要紧密围绕对文化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实现对公众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中国工艺美术馆“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在集中呈现明清祖容像艺术价值后,升华到家族祭祀文化,让观众观照传统基因、家族血脉,并永铭心中,做到文化精神的传播普及,对现如今社会凝聚家族、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展览不仅要告诉观众文物的美,更重要的是发挥文物见证历史、以史鉴今的作用,在对文物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后,做到研究成果向公共知识转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当下社会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挖掘文物内涵,加强活化利用。中国肖像画是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精神风貌、思想追求、信仰观念、审美情趣的实物资料,更对传承家族血脉、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讲究孝治天下,“容曜丹青”挖掘了《四代欢喜图》所体现的孝悌之乐、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向观众反映明清时期孝文化的盛行以及“孝”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的重要地位。讲好中国故事,就要透过肖像画本身还原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激发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
丰富展览形式,实现沉浸观展。中国肖像画展览可对传统元素进行融汇结合。在展板背景、展板和隔墙板形状上融合中式图案和园林元素。隔墙板可做成园林的扇形门、月门式门洞,也可设置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的景窗;展板形状可做成立轴画卷形状,更加契合展览主题;展板背景可以云、奇石、松树、芭蕉叶、花卉等图案作为装饰,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策展过程中色彩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展览主题、展览性质、观展人的国籍、民族、忌讳、文化等。
除此之外,要充分调动“五感”中容易忽视的嗅觉。嗅觉具有记忆效应,当闻到某种气味时,观众会不由自主联想到具体形态或具体场景,肖像画展在不同题材的单元中,可依据绘画内容,加入一定气味元素,烘托氛围。
在展陈过程中加入触觉元素,将肖像画中人物的面部做成立体模型,观众可通过触摸模型感受人物相貌,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对特殊群体如视力障碍群体,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怀。
此外,展览可在内容设计上进一步丰富完善。聚焦一位画家、一个文化符号,打破按照身份、内容、用途的划分方法,采用叙事方式串联整个展览。以肖像画家曾鲸为例,展览可将介绍明末肖像画“波臣派”作为主题,将曾鲸作为展览核心人物,展现、回顾其绘画生涯,了解波臣画派的基本情况和对中外绘画的贡献。在纵向时间上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新,横向地域上展现波臣派在促进日本浮世绘画风的形成、作为黄檗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凸显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使展览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新时代下,中国明清肖像画展览须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提炼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精神和审美特征,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而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让中国明清肖像画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