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有一座质朴的三合院,院里两棵海棠树枝叶繁茂,衬托出小院的静谧清爽。这里是北京李大钊故居。1920年春天,李大钊先生租下这座小院,和家人在这里生活近四年,它是李大钊红色记忆的重要见证。2020年3月,北京李大钊故居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展陈提升改造,于建党百年之际对公众重新开放。现故居展陈分为“故居原状陈列展”和“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两个部分。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青年时期,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忧国忧民,不停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13年他东赴日本留学,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带着赤子之心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曾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1916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了《青春》,文中写道:“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有力激发了当时大批爱国青年的救国热情。他穷尽毕生精力在中国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为了求学和救国,李大钊常年漂泊,与家人两地分离。租下文华胡同里的这间小院后,李大钊便将家人接来团聚,这间小院是李大钊和家人在北京生活最久的一处居所。小院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院,北院为李大钊及家人租住。其中北房是李大钊与赵纫兰夫妇的堂屋和卧室,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是其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其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卧室。“这是倒座三合院,院子大门朝北开,没有南房,不成四合院规格。站在院中还可以发现,除正房是起脊建筑外,厢房和耳房都是平顶的。院子地面低于胡同路面,进院现在改为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坡道,而在当时是下台阶,民间俗称‘三级跳坑’,下雨天极易积水。”北京李大钊故居馆长刘洋介绍道。
李大钊租住这里时已有一定社会地位,既担任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教授,还兼职着四所大学的教授。根据文物资料显示,他当时的收入是120块大洋,多的时候月入可达近300块大洋。在当时,几块大洋足够维持普通家庭一个月生活开销,李大钊有足够的条件给家人和自己更富裕更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生活简朴甚至清贫,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月光族”。他倾家纾难,不仅常常接济贫寒学生,据后来统计他还将其收入近三分之二都用于支持革命活动。
雪地里护送陈独秀出京一辆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广传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3月,李大钊领导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领导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故居北房堂屋,中央摆放一张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椅子,靠北墙的条案两端各摆一只掸瓶,中间摆着一台老式座钟,条案上方悬挂着一幅中堂画。在中堂画两侧悬挂着一副著名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亦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光辉写照。“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写就的文章总数占《李大钊全集》五卷本近三分之一,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刘洋说。这期间,李大钊写下《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动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极高的革命热情研究、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故居南院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展厅。“播火者”意为: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火,播共产党创建之火,播中国革命实践之火。刘洋介绍,展览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别从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开拓者三个维度,重点展示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伟大贡献。展出文物《史学要论》是故居馆藏一级文物。192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这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奠基石,也是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当时教授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李大钊写就《史学要论》后,去商务印书馆印刷了一些,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因受众量小、存世量少,因此显得格外珍贵。”刘洋介绍道。
为将文明实践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助推西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2021年开始,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西城区文化馆出演的沉浸式实景剧《播火者》走进李大钊故居,定期志愿出演。参与演出的不仅有文化馆内专业演员,也有北京部分学校中学生。剧中扮演赵纫兰的演员李赫说:“我演赵纫兰十余年了,现在我的女儿演李星华,每当走进这座院里,就感觉像回家一样。这里曾是李大钊先生与妻儿生活在一起最温馨快乐的地方。”故居书房角落放置着一架黑色木质旧风琴。据李星华回忆,这是一个夏天傍晚,李大钊带着她和李葆华在头发胡同的一间拍卖行里淘到的,并将其放在了书房的西墙下。闲暇时,李大钊会教孩子们唱歌。“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父亲在书房里喊哥哥和我。我们跑进书房才知道他又要教我们唱歌,心都乐飞了。”李星华在《回忆父亲李大钊》里写道,这天,李大钊教孩子们唱的是《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歌》。百年后,透过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动人演绎,观众仿佛置身于百年前,感受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
“沉浸式实景剧的演出效果非常好,让观众印象深刻。但因故居场地有限,长期演出则影响观众参观,结合演出经验和当下现状,未来我们计划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打造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用演出配合讲解,以‘家’这一主题为抓手,带领观众走进大钊先生家中,感受大钊先生家的氛围,让红色历史故事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刘洋说道。
为更好地发挥故居教育职能,深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今年4月,北京李大钊故居联合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委党史办举办“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纪念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6周年”专题展北京巡展。展览通过回顾李大钊同志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从中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现已完成什刹海街道温馨家园、“广艺+”广内市民文化中心、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育才学校、陶然亭小学、牛街党群服务中心、北京北站等12个点位巡展工作,受益观众近28万人。下一步,巡展还将继续走进社区、企业和学校,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地区党员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共同推进西城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