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晓蓉报道 8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协办的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办。
此次研讨会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揭示西辽河流域文明内涵与特质,并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机制和路径。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主题报告环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等16位专家学者分别以《浅议西辽河文明的“兼收并蓄”》《良渚遗址为什么申遗成功》《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文明的曙光》等为题,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及各自研究领域成果积极交流研讨,共同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研究以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阐释等建言献策。
通辽市地处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通辽市博物馆、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和南宝力皋吐遗址、哈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