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拥有8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一处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文物是鲤城极具特色的历史瑰宝,让人感受到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鲤城区委、区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把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全身心投入,精心呵护、守护挖掘利用这些“宝藏”。
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2周年之际,鲤城区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顺利完工,标志着鲤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入全新阶段。通过此项目,鲤城区建立起了“1+1+1+2”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即投入一份1.5亿大额保单、建立一套监测系统、安装一批安消防设施设备和组建两支专业队伍,开始了用现代科技技术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新探索。
“立竿见影” 应急安防有成效
鲤城区省级文物保险项目是福建省首个覆盖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试点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效解决了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遍存在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巡查力量薄弱、修缮资金短缺、安消防设施设备缺乏等实际困难;平台自7月4日接入至7月24日期间,共预警文保单位各类安全问题130条,立即跟踪整改128条,文物安全前端预防效果显著。此外,鲤城区利用每年度保险公司划拨的20万元预防措施费,全面实施白蚁防治和“杜苏芮”台风防御工程,16处土木结构类文物保护单位白蚁得到有效防治,黄宗汉民居屋顶杂树、李贽故居受到铁皮钢架影响、文庙界桩受损等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清理和修正。在回访文物相关利益者情况时,均给予了表扬与支持;同时,“杜苏芮”台风期间,由于源头监测防患加大频率、加强力量,纳入项目的36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防范,文物本体未出现较大的受损情况。
“锦上添花” 日常管护有保障
文物一旦发生受损情况,后续维修经费难以筹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文物估值难的问题,鲤城区组织文物部门、保险公司多次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根据文物自身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情况,最终提出以文物重置成本法上浮20%的方式,为鲤城区36处38个点文物保护单位投保约1.53亿元。文物保险险种涵盖自然灾害险、地震险、盗窃险、火灾险、预防措施险等。其中预防措施险主要由保险公司固定每年从保额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文物保险标的的日常维护管理、紧急抢险等。文物如发生险情,可在第一时间筹集资金,采取应急抢险措施,防止文物险情进一步扩大。
“点石成金” 科技赋能有创新
除投保外,保险公司还购买第三方科技公司服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利用活化赋能。一是建立智能化多重监管平台,通过建立物联网信息化数据汇聚系统,将收集到的多项传感器设备信息数据实时上传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监管平台,纳入全区“一网统管”,实现与城管、消防、公安等应急部门相联动,同步上传至省文物局;以此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监测、防范,利于对文保单位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管理及分析,同时做到文物安全险情可溯源、可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二是建立穿透式预警设施,纳入试点的36处38个点位的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国家、省、市三级,根据每个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规范,安装了各类火灾探测报警设备225套、用电管理设备30套、视频监控设备65套、语音广播设备26套、灭火控制设备18套,对文物保护单位风险隐患点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通过网络互联,实时获取安消防设备设施状态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智能预警及时提醒,将预警传达至基层,告知网格员、文物安全员、相关利益者和相关责任人文物险情,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建立时尚范文物主题游径,所有文物保护点位都引入了VR技术,并探索串点成线,推出VR文物主题游径,合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众人划桨” 巡查值守有力量
科技手段为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添砖加瓦,但“人防”手段依旧是文物保护最基础的防范措施。借助文物保险服务项目组建起了两支专业队伍,弥补文物专业人才不足的限制。一支队伍是文物监控平台值守人员,24小时全天候值班,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及时将安全预警“上传下达”,以便文保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做出精准预判,采取处置措施。同时还承担文物安全隐患统计、保护知识宣传、舆情动态收集等任务;另一支队伍为文物巡查人员,每周2次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巡查内容包括文物本体安全、两线范围建设、安消防设施设备情况等,对发现的文物安全问题及时排除、跟踪,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项目实施以来,已发动文物巡查近450人次,有效阻断文物安全隐患源头。
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地,扎扎实实地为鲤城区在文物保护上的经费保障、人员力量和科技基础带来了质和量的提升。下一步,鲤城区将结合项目日常运行情况,不断在硬件、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丰富,利用好、运用好、管理好平台。 (林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