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接续践行信念 大行无言历历新生——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四周年之际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记者 赵昀

星月亘古,敦煌千年。

“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择一事、终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言犹在耳,谆谆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近四年来,莫高窟人始终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视为精神财富、作为核心动力,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向,孜孜不怠、奋楫笃行,在推动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道路上,运用巧思智慧,落子先手秒棋,绘就千年敦煌新画卷。

image.png

重保护 用心用情科技加持通力协作

“先生,您拿的是无人机吗?是的话这里可不让飞哦,不安全!”石窟保卫工作人员会这样劝诫;“女士,每个洞窟外都配有二维码,您扫码就能通过‘数字敦煌’全方位、更细致地欣赏壁画。”讲解员会这样提醒;“咱们说话时候,我手里这活儿要先停一停,否则就怕气不稳、修不好。”“我们守在窟顶,进洞窟的次数不多,但每年年底都会参与例行的洞窟大检查,那一天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能亲眼看到一年来坚守付出取得的成就,再苦再累也高兴!”壁画修复师、治沙站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保护是第一要义”,早已化作莫高窟人不经意的一言一行。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敦煌研究院肩挑六处石窟的保护任务,至少有300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尽心竭力地接续着让千年敦煌“永葆青春”的使命。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这一目标,投入文物数字化项目经费5500万元,推进建设“数字敦煌”,目前完成29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面向全球上线使用;研发了文博领域首个运用区块链、AI技术等前沿科技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还有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和“敦煌遗书数据库”等,持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海内外。

image.png

谈到科技文保工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有三个重点主攻方向,第一是针对壁画和彩塑,第二是针对石窟寺的山体,第三是土遗址保护,“我们团队在这三个方向上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被全国很多保护项目成功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文物保护效益。”据了解,敦煌研究院不仅承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本体迁移保护工程”等壁画修复、土遗址保护及文物数字化项目60多项,还走出国门为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全院多项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医人如此,保护文物亦如此。敦煌研究院在文物安全与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工作力度和水平不断增强与提升,层层保护的成果给予来到敦煌莫高窟的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壁画绝,环境也美!”夏末秋初的莫高窟,蓝天白云下成片绿色榆树林衬着红色九层楼,楼顶再往西延伸过去尽是金黄的大漠戈壁,敦煌研究院监测中心治沙站就设在九层楼1公里之外,持之以恒地针对风沙灾害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经过近半世纪的摸索实践,已从被动清沙发展到以固沙为主,建立了综合防护体系,进入窟区的积沙量减少了95%以上,逐步实现洞窟的预防性保护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筑牢安全防护网,敦煌研究院推进“平安石窟”建设,莫高窟安防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初验,“一院六地”石窟安防系统的全面联通,初步建成“安全管理平台及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和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启动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一期)建设,构建了“信息综合、科学研判、协同管理、主动预防”的石窟安全管理新模式。

勤研究 夯基础勇进取拓展广度深度

研究应用于保护,保护需要更精深、更精细的研究,两者相辅相成。

敦煌莫高窟存世一千余年,要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更久远地保存下去,那么构成它的所有材料究竟能支撑多久?亟需大量的研究和评估,这就是敦煌研究院为何要建立多场耦合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敦煌研究院等国内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和科学管理,部分遗址逐渐由抢救性保护阶段向预防性保护阶段转变,但由于室内小样块实验和现场试验的局限性,无法表征、监测病害发育的全过程,敦煌研究院启动建设多场耦合实验室项目并于202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可实现零下30℃至零上60℃的温度、10%至90%的相对湿度和风、雨、雪、太阳照射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条件的模拟。”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研究人员张博告诉记者,实验室研究对象覆盖我国绝大多数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具有时间可控、条件可重复、变量可控、数据精确等优势,对保护材料研发、病害机理研究、预防性保护和保护工艺研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对壁画的预防性保护研究,敦煌研究院持续深化敦煌石窟艺术和绘画技法研究,“临摹、研究、创新”是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六字工作方针。“我们坚持在数字技术之外依然注重手工工序去一笔一画地体会、挖掘、解构华美繁复的敦煌壁画中所蕴含的独特信息、传统技法,再与壁画修复等工作环节协作配合,达到研究和保护的共同目的。”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韩卫盟说。

在考古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工作也从莫高窟拓展到了其他石窟,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完成肃北五个庙石窟窟前遗址调查与发掘工作,2030年前完成肃北五个庙石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并整理出版。业内十分关注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编撰工作有序推进,《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目前已进入出版阶段,计划年内正式出版,第三、四两卷计划在2035年前全部完成。

敦煌研究院还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功申报“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获批建刊并出版。成功申报“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等学术专著40余部……2019年以来,敦煌研究院以石窟考古、敦煌文献资料整理等基础研究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持续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弘扬 可听可看内外交流创新渠道

科研、文保、艺术、考古……如何让海内外更多人“翻阅”到敦煌这本厚重的百科全书,爱上敦煌、探寻敦煌、研究敦煌?敦煌研究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创建了独特的“课堂”和“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听”者有心,参观过莫高窟的游客几乎都对讲解员赞不绝口,“有问有答、知识渊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雷政广谈到:“研究院非常重视讲解员的培养,各学科专家会参与讲解员培训,分享最新成果和资讯,讲解员也会到敦煌学信息中心查阅资料,拓宽思路学习新知,他们还可以观摩研究院数字化采集等工作现场,从而随时把所学所知汇总成新的敦煌故事宣讲出去,是他们完成了保护、研究、弘扬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除了讲解员,敦煌还有一“讲”,那就是官方研学品牌“莫高讲堂”。依托敦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通过专题化的课程设计以及生动的遗址地体验,为青少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开辟了专业又有趣味性的第二课堂。此外,还开展“敦煌文化驿站”“文化遗产六进”等研学游和公益活动300余场次,让敦煌文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追随者。

说到“看”,当然少不了看展。“敦煌艺术大展”“数字敦煌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展”“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等各类展览已举办90余场次,莫高窟还引进国际展览6场次,与省外办、敦煌市共同举办10场次“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中国驻外使领馆”活动,开辟了敦煌文化线上交流新渠道。

提到讲解员为自己“充电”的敦煌学信息中心,它看似一个图书馆,又不仅仅提供资料查询服务,这里是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的学术型服务机构,现已拥有专业图书和期刊16万余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学术资料收藏体系结构。“我们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支持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平台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是联系敦煌与世界的一座桥梁。”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宋焰朋介绍,中心每年出版的《信息与参考》,对于推动敦煌学国际化传播起到了很好作用。除最基础的文献查阅服务外,中心每年还搜集与敦煌学有关的最新学术论文或著作,以报告综述的形式整理出版《国际敦煌学研究动态报告》,主动为广大国内外敦煌学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信息交流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学信息中心年均接待世界各国实地来访学者1000多人次,同时,各国学者还能通过“敦煌学数据库”进行线上资料查阅,学术成果、历史综述、电子图书等均有涵盖。

敦煌研究院在文化研究弘扬方面,还承担了“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研究”等科研课题项目50余项;先后选派140余人次赴美、英、日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30多家文博机构和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进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甘肃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编制、敦煌环球文化连线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先后举办“从巴米扬到敦煌”等研究班,把国外专家请到敦煌来,立足敦煌看丝路,共同推动敦煌学研究发展。

强管理 立形建制榜样引领树新典范

发展至今近80载,敦煌研究院已经形成了符合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律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院辖六处石窟协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出台《敦煌研究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敦煌研究院事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正在有序推进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规划修编和西千佛洞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巡视问题整改和发展需要,制定完善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50余项。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主体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9月完工,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项目已提到议事日程。

加大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并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了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鲜明导向。近年来,新引进博士研究生9人,招收进站博士后3人,聘用外籍人才2人,通过科研平台柔性引进科研人才38人,支持20余名青年专业人才进修硕士、博士学历。特别是2019年以来,考古研究所人才队伍以科研课题带动为战略,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业务人员的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传帮带”精神。此外,还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改革先锋”称号,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李云鹤同志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

“为敦煌莫高窟工作,是骄傲的、光荣的。”苏伯民说,莫高窟人将共同守护这份事业的初心,一以贯之地把“莫高精神”传承下去,“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把这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保护好、研究好,向世界更广泛地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未来我们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一个方向。”敦煌研究院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紧盯“典范”“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保护,积极推动敦煌文化价值体系研究,助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的贡献,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图片除署名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2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