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石刻多奇珍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胡玮 王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注重文字记载的传统,石刻是人类用来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一种方式,人与自然交感对语,勒诸石,即为石刻留题,自然之物便有了历史的温度,从而得以存之久远,石刻文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风景之秀丽、交通之便利、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高僧名道游览驻锡,隐修论学,于奇山秀水间寻幽觅胜、凝思感悟、情动于中、笔之于石,或点名题咏、或勒记抒志、或题识纪事、或赋诗撰联,石刻将人类的活动与玄思,融入大山之中,成为庐山特有的印记,一朝一代相续不绝,叠加了庐山文化的厚重,存储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文圣山最直观生动的诠释,构成庐山一大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映生辉,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文学、书法、美学和史学研究价值,是中华石刻艺术遗产中的瑰宝。

image.png

image.png

庐山石刻众多,时间久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各类石刻多达1300余处。最早关于庐山石刻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里数丈尺,今犹得刻石之号焉。”宋代陈舜俞《庐山记》言:“峰半如有石室中有文字,云是夏禹所刻,其字大如掌。”武周证圣元年(695)“海会寺”是庐山现存纪年最早的摩崖石刻;唐开元十九年(731)李邕撰文并书《东林寺碑并序》是庐山现存最早的碑刻;最集中的碑刻区在白鹿洞书院;最密集的石刻区在秀峰,秀峰石刻以最密集和精妙著称,不到0.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石刻182通,其中唐宋石刻63通,著名石刻有唐代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有序”、宋代黄庭坚“七佛偈”、米芾“第一山”“青玉峡”、明王守仁“纪功碑”、清代康熙“秀峰寺”、太子胤礽“洒松雪”等;最早的石刻经幢是东林寺《尊胜陀罗尼经》幢,刻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3),主体为八面石柱,高约2米;最大的碑刻造像为秀峰观音造像碑,又名铁线观音,碑高370厘米,宽200厘米;单篇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位于栖贤寺玉渊潭的民国冯玉祥书《墨子篇》,全文252字,字径36厘米,整块面积60.2平方米;单体字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位于秀峰龙潭的宋代李亦书“龙”字,以少量的简单文字来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

庐山石刻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分为摩崖、碑、墓志、塔铭、建筑附属刻铭五类,以摩崖和碑铭居多,主要采取阴刻和线条刻方法,少许阳刻。庐山石刻大多较为集中,山麓的东林寺、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山上的仙人洞、大天池、黄龙寺、九十九盘古道、松树路、花径、女儿城、五老峰、王家坡、青莲谷、三叠泉、仰天坪、汉阳峰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都是游人聚集之处,因此石刻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然而庐山历史上屡历兵戈,加之长年风雨剥蚀,留存不易,唐代以前石刻多漫灭于风雨剥蚀,故明代桑乔登庐山后曾有“诸石刻崩裂荡尽,无复存在,先贤之作莫可考稽矣”的感叹。庐山石刻以宋、元、明、清、民国石刻居多,现当代石刻亦有延续。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多著名书法大家、历史文人作品,也有不少姓名失考的上乘之作。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宋代米芾、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明代的朱元璋、王阳明、李梦阳、王士昌;清代的康熙、胤礽、康有为;民国冯玉祥、蒋介石、林森、张伯烈、李烈钧、陈三立、吴宗慈、李拙翁;现代毛泽东、彭真、邵式平、启功等诸多名人大家、文人墨客在庐山均留有题刻,另外还有少量的外文石刻,历史叠层清晰可辨。

庐山石刻是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和文字记载,是庐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庐山历史最重要的实物见证。在庐山,与一方石刻相遇,就会穿越一段历史,偶遇一个传奇。唐代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有序”、柳公权“复东林寺碑”、周广“宗儒祠记”;明代王守仁“记功碑”;民国陈三立撰文、吴宗慈书丹、李拙翁篆额“花径景白亭记”、吴宗慈“铁船峰静观亭记”、林森“交芦桥记”等,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如史诗般将重大史事勒之于石,成为最坚实而凝重的史记,藏之名山,垂于后世。

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之一,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为庐山最早建的寺院之一。唐开元十九年(731),东林寺修葺一新,书法家李邕曾撰写碑文,以志纪念。唐大中十一年(857),东林寺再次大修,此次撰写碑文的是江州刺史崔黯,书写碑文的则是柳公权。《复东林寺碑》为柳公权八十岁时所作,此碑用笔严谨,笔道遒劲,整体结构紧凑,柳骨风韵淋漓尽致,为柳碑中的上乘之作。柳公权《复东林寺碑》宋代时就因遭火灾而剥落,清代断裂,目前尚存残碑是在东林寺斋堂地下被发现的,堪称稀世之珍品。

从古至今,许多帝王将相登临庐山,留下印记。据传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得到隐居庐山的仙人周颠相助,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后成大业,三年后问鼎中原。他认为庐山对他的一统大业作出了贡献,因而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这是封建朝廷首次对庐山的尊封,也是庐山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一种体现。为纪念周颠仙人,明洪武六年(1372)赐修天池寺并赐名天池护国寺,洪武二十六年(1392)朱元璋又下诏书在庐山仙人洞旁白鹿升仙台敕建“御碑亭”,《周颠仙人传》碑立于台上,镂刻敕文的石碑为上等大理石材,石质坚而细润,高3.6米,宽1.3米,厚0.2米,重达数千斤,为运上山颇费周折,专门开辟九十九盘古道搬运上山。碑正面刻《周颠仙人传》,共2080余字,碑首浮雕双龙戏珠、刻有篆书“御制”二字,碑背面刻《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及两首诗,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文,碑文及碑首篆文均为从事郎中书舍人占希原所书。

“大汉阳峰”石刻位于庐山主峰汉阳峰汉阳台上。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据说在风清月明的夜晚,登上汉阳峰顶,可以看见武汉三镇的灯火,所以称为“汉阳峰”。王以敏任南康知府期间遍历庐山胜境,清光绪丁未年(1907)登上庐山汉阳峰,立柱刻碑,高133厘米,宽33厘米,厚28厘米。正面与背面分书“大汉阳峰”,和“庐山第一主峰”,款“光绪丁未四月武陵王以敏”。碑两侧书对联“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刻于1907年。

大自然启迪人类的思考和智慧,庐山之美、之奇、之幻、之变,足令人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托物寄志,那些遍布峰谷的哲语箴言、诗词对句,寥寥数字,即感眼前景致。特有名号石刻有宋代朱端章书“庐山”、朱熹书“谷帘泉”;明代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清代康有为书“黄龙寺”;民国吴浸阳书“仙人洞”、蒋介石书“美庐”、林森书“半山亭”;现代邵式平书“含鄱口”、启功书“牯岭”等。万千景象石刻有宋代槐京包帚书“龙虎岚庆”、苏轼“璧佩琳瑯”;明代王阳明“庐山高”、祝枝山“翠微山径”、李得阳“白云天际”;清代龚蕃锡“星汉分流”、许世昌“日近云低”;民国陈三立“洗龙碧海”、冯祖树“月照松林”等。托物言志石刻有“惊雷不拔”“降龙”“讵可抱眠”“俯视大千”“咏证洞天”“与我同情”“不息”“可以观”“自在所在”“吾庐可爱”“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寒山可语”等。热血铸文石刻有“虎守松门”“同舟共济”“天下为公”“为民前锋”“还我河山”“毋忘国耻”“必恭敬止”“浩气长存”“捍国护民”等众多名家石刻,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庐山石刻是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杰作,是一座人文圣山特有的文化语汇,片言只语,包容博大,是人生的感悟,思想的结晶,文学的名篇,历史的实录,书法的杰作,金石的菁华。只有观览揣摩,才能领略石刻书法之奇美,反复思索,才能品味人类思想之爽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8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