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埠李家遗址发现周代墓地见证莱、齐文化交替更迭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三埠李家遗址位于山东平度市新河镇三埠李家村东北,分布于大泽山系西侧一座“埠子”北麓的陵脊上,地势南高北低,西侧毗邻另外一座“埠子”,两“埠子”之间有一道较深的自然冲沟,冲沟两侧的山坡上均分布有古代遗迹。该区域共分布有四座小“埠子”,三联一独,经过调查发现,“埠子”山坡上分布有多处古代文化遗存。

三埠李家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村民平整土地时被发现,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为配合新建潍烟高铁平度站修建工作,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对施工范围内占压的三埠李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周代遗址和墓地,遗址内各类遗存较为丰富,包括灰坑、窖穴、水井、房址和墓葬等,现将发掘区的地层及周代墓地情况简要介绍。

地层可分为三层:①层为耕土层,厚约0.3米,因该区域原属丘陵地貌,地层稀薄;②层为浅黄色土层,厚0.2-0.3米;③层为灰褐色淤积土层,厚薄不均,低洼处厚度约1.5米,发掘区南部地势较高处③层缺失。

墓地可分为主墓区和瓮棺葬区两大部分,主墓区位于第一发掘区东北方向,发掘墓葬数量61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葬填土为黄色风化基岩混杂黑色的淤土块,内部夹杂数量较多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墓葬分布较为密集、整齐,绝大部分为东西向,中小型墓交错分布,仅少量几座墓有打破关系。瓮棺葬区位于远离主墓区的第三、四发掘区,靠近三埠村北,共发现6例。该葬区远离主墓区,墓葬分布零散,不成规模。

主墓区

主墓区共发现中型墓28例,余皆小型墓。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因素将这批墓葬分为甲、乙二组。两组墓葬葬式绝大部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侧身屈肢葬。小型墓规模很小,仅能容身,随葬品仅有带钩。中型墓除极少数未随葬器物外,绝大部分有随葬品。

image.png

甲组墓  较为明确的甲组墓数量较少,共3座,分中、小型。中型墓2座(M72、M67),小型墓1座(M48)。墓向不统一,M72和M48均为东西向,墓主头向朝东;M67为南北向,头向朝北,M67被乙组墓M59、M68打破。葬具均已腐烂,从痕迹上能分辨出来的中型墓可能有棺椁。M72、M67墓底均有腰坑,形态不甚规则,略呈椭圆形,腰坑中有少量动物骨骼。甲组墓随葬品较少,种类主要有陶鬲、陶簋、铜戈、铜矛、箭镞、铜环、玉玦等,随葬品摆放位置也不统一,M48陶鬲放置于头部右侧,M72则将随葬陶簋放置于墓圹东侧填土内;M48铜兵器位于头部左侧,M72随葬铜戈、铜矛则放置于棺椁之上。中型墓规格为:长250~300、宽150~170、深240厘米;小型墓规格为长180、宽60、深90厘米。

土坑墓带腰坑的墓葬形制,随葬陶簋、陶鬲的风格与龙口归城、蓬莱柳格庄、栖霞大北庄墓出土同类型器物相似,表明甲组墓年代应该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带有莱文化的色彩。

乙组墓 乙组墓葬亦分中、小型,均为东西向,头向均朝东。中型墓共计26例,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少量侧身屈肢葬。葬具均已腐烂,从残存的棺线能看出,绝大部分为一棺一椁,棺下有一道东西向凹槽,可能是放置随葬器物的底厢。墓葬形制较为特殊且表现出共性:墓葬均未见二层台和壁龛,随葬品放置于棺内两侧(铜兵器、饰品等)及疑似的棺下底厢内(仿铜陶礼器),墓葬东南角填土中均随葬一对陶器,多为灰陶罐和灰陶盆组合,灰陶盆中常见兽骨、鱼骨。小型墓均为仰身直肢葬,未见葬具。

中小型墓随葬品不一致,小型墓中几乎不见随葬品,少量在腰间可见铜带钩。中型墓随葬品主要分为铜兵器、饰品和仿铜陶礼器等几大类。兵器等主要放置于男性墓主棺中,骨梳、骨笄、玛瑙珠、骨盒等多随葬于女性墓葬中。不同种类的随葬品在墓中摆放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兵器主要放置于墓主身体两侧和棺椁上,种类主要有剑、戈、矛、铍、箭镞等;玛瑙、水晶类饰品及带钩等多见于墓主身体上,骨簪、骨笄、骨梳等也多放置于身体两侧。仿铜陶礼器均放置于棺下的凹槽中,陶系主要分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种,种类主要有鼎、豆、笾、壶、盘、匜、敦、舟、勺等,部分陶器有彩绘,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两件,多则三十余件。仿铜陶礼器为模仿铜器制作的明器,本身不具备实用功能,完整器是由多个“零件”组装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墓葬中随葬的组合完整器的“零件”并不一定是完全配套的,部分器物缺盖,部分器物器盖多于器物,甚至下葬前“零件”也并不一定是组装好的。

中型墓规格为长320、宽200、深215厘米;小型墓规格为长160、宽70、深138厘米。乙组墓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组合形式与山东临淄地区发现的战国齐墓风格接近,齐文化色彩极为浓郁,可以断定为战国时期齐人墓地。

祭祀坑 主墓区西侧发现一处祭祀坑,长方形,东西向,内部共放置殉葬动物四只,北侧有一匹被肢解的马,四肢错位,未见马首;南侧疑似有一只完整的狗骨,头向朝西;狗骨东侧、马骨下还有两只种属不详、尚待检测的动物。推测该祭祀坑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东边墓群,但具体该坑开凿于什么时期,祭祀哪组人群,还需要对出土骨骼进行测年后才能判断。

瓮棺葬区

共发现瓮棺葬6例,分布较为零散。瓮棺葬墓圹为长方形,开凿于基岩上,部分墓圹打破了灰坑。墓葬方向不统一,既有东西向,也有南北向。墓圹较小,仅能容下瓮棺。出土葬具主要为圜底罐、陶盆或者两个圜底罐,二者相互扣合;少量葬具为深腹罐。人骨绝大部分为婴儿,除少量幼儿骨骼外,均保存不佳,瓮棺内未见随葬品。

深腹罐形态接近鲁北地区东周时期盔形器,泥质灰陶,直口、深弧腹、尖底。口径42、高60厘米。外壁装饰有斜向粗绳纹、内壁压印有网格纹,纹饰深峻。这种器物残片在遗址内发现数量很多,应该是实用器,参照寿光机械林场东周盐业遗址出土的同类型煮盐用器皿,该器物应该也为盔形器。推测时代应该为战国时期。

小结

三埠李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其中周代墓群的发现,墓葬等级、规格虽然不高,但军事色彩浓厚,暗示了该地区地理位置、战略位置的至关重要。

主墓区发现了莱、齐风格迥异的两组墓葬,表明了两种文化在该区域内的交替更迭,乙组墓集中发现了在墓圹东南角填土中放置陶器的做法,这种现象目前在山东地区应该是第一次成规模地出现,有可能是承袭甲组墓在墓圹东部填土内放置陶簋的做法。仿铜陶礼器置于棺下的做法虽然在临淄两醇墓地、曲阜鲁故城和新泰郭家泉墓地中也有少量的发现,但数量如此多的案例集中出现在一处墓地中还不多见,为探讨使用这种丧葬习俗的人种和族群研究提供了联系和对比的样本。

瓮棺葬独特的葬具可能是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煮盐用的盔形器,三埠李家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盔形器的碎片表示该遗址可能与盐业有密切关系,更多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资料整理。该区域内发现的瓮棺葬,也为探讨周代遗址内的主墓地和瓮棺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平度市博物馆 执笔:綦高华 杜义新 于超 彭峪 曲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8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