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进入科学时代——“考古科学大会”小结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闫向东 高星 陈星灿

“考古科学大会”于2023年7月29日至30日在东方人类演化圣地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举办。会议经过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报告与研讨诸环节,圆满落下帷幕。

会议共有10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20余位专家在分组会议上做了报告和交流发言。与会学者围绕考古学的科学性、传统考古学与“科技考古”的关系、考古学理论建设、考古学科国际化建设、考古学教学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还就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农业与文明起源、考古与科技融合等诸多考古学科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在一些问题上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达成了多项共识。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做了引导性的书面讲话。他指出,科技发展为中国考古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支撑,体现在考古年代学为中国考古时空框架的确立提供了年代标尺;环境考古通过对气候变化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环境机制;人骨考古勾勒出古代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和融合的历史图景;动物考古构建了中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及动物资源获取、利用方式的框架;植物考古以大植物遗存研究为重点,形成了中国农业起源三条源流的科学认识。各种科学研究手段深度介入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整理全过程的考古工作,为解决重大学术课题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同时他提醒业内同仁,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虽然已有系统性的重大收获,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共性问题尚未解决,因而要不断深化考古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古代遗存,从中尽可能多地提取重要信息,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不断拓展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也寄望考古科学大会能实现预期目标,对未来百年的考古事业提出发展愿景。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代表国家文物局领导对大会寄予厚望,并对考古学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会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达成了很多共识:

关于中国考古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考古事业在百年中历经风雨,取得重要成就,目前正进入黄金时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中国考古已由一个学科门类与行业发展成独立的科学体系,具备了现代科学的基本要素,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的河北省考古工作,其进展和成果是中国考古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我国考古事业的很多深层次核心议题,带有普遍性与共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指出,遗传学在人类起源与演化和相关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是考古学迈向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成果,推动考古学科的多元化和深度发展的重要体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则以深海考古为例,说明科技发展对我国考古科学发展的助力和对新科学领域的催生作用。湖南大学教授郭伟民则指出,目前在大考古思路下相关重大课题的凝练和实施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考古学理论研究仍然滞后,对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缺乏深入探讨,凝练重大学术项目的能力不足,课题“小、散、碎”,考古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渠道不通畅,多学科合作、跨区域资源整合还很有限。

关于考古科学,这是大会的核心议题,大家做了充分讨论并形成共识。考古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是通过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探究和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不可替代的科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认为,考古学具有人文属性,被赋予相应的任务,在重建过去的历史并阐释其发展机制等方面责无旁贷。同时与会专家都认识到目前初具雏形的考古科学还有一些短板,还需要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上做深耕、构建和发展完善。

关于中国考古在世界考古学中的定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的报告指出,中国考古作为引进的学科,一开始就高度国际化,国际合作一直是我国考古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这个过程并非直线、顺畅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与会专家也多有呼吁:我们须有文化自信,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应该进一步主动融入世界考古学体系,具有更宏大的视野,应该有至少在某些议题和领域引领世界考古方向和话语权的雄心与能力。

关于考古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提出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和认识,提出对历史真实性、规律性的客观存在和研究者主观阐释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考古人对于所面临的考古遗存、史料、文本的属性、特点和通过分析阐释考古遗存复原人类历史的能力及其局限性有了自觉、清醒的认识,定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胜前阐释了考古学理论的要素、内涵和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当代考古学在理论阐释方面的责任。高星也在报告中提出理论构建是未来考古科学发展的引擎和学术含金量的生长点,寄望理论探索与阐释能成为考古人的自觉行动。

关于传统考古学与科技考古的关系,本次会议进行了聚焦讨论。大家都认为科技手段的进步与运用对考古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是我国考古学和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目前确实存在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间的隔阂与误解、矛盾,二者需要整合、接近,最终合而为一。科技分析应该成为考古科学的常规手段,成为考古方法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考古科学的理论阐释和专题研究应该为科技分析提供问题导向,提供分析的素材,并为科技分析提供成果出口。

关于考古教育,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指出,目前一些院校考古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本科生培养质量有所下降,部分研究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他提醒我们应该在光鲜亮丽成就的表象下看到考古教育的不足,看到后备人才的不足,居安思危,补上短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提出了建筑考古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显露了我国考古教育方面的不完备和专门人才的短缺,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考古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考古人越来越有清醒的认识。创新和生产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发展,造福于当代和未来社会,越来越成为考古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未来我国的考古领域还需在这个方向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创新,为提升社会软实力,贡献考古人的汗水、知识和智慧。

此次会议涉及更多的议题,从宏观到微观。很多与会者在会上、会下对中国考古、考古科学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很多对未来发展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此次会议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希望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倡议、建议,能够引起考古界同仁的思考,能够引起文物行政部门和科学决策机构的重视,能够在行业内发酵并引发新的行动,成为未来百年考古与相关事业发展的一块铺路石。但愿在未来,考古界、历史界、科学史界能够将这次会议作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学术事件,能够这样表述:在2023年7月底,一批考古人在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开启了中国考古科学新的里程。

(作者单位: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9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