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晋城古建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程勇

新时代以来,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文物保护利用休戚相关的政策。文物工作方针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实践总结提炼升华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这些事关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大政方针和顶层设计,以磅礴之力指导引领着全国文物工作。位于三晋东南、晋豫两省接壤之处的晋城市,立足自身古建资源丰富的文保实际,以保护管理筑牢根基、挖掘价值文化四方、活化利用惠及民生进行了诸多实践,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也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古建保护利用工作明确了方向。

晋城古建资源概况

晋城村村有庙、处处有堡。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公布数据,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6601处,居全省第四。每平方公里文物密度约0.7处,居全省第一。其中古建类文物5447处,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82.52%。元代及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32座,占到全国628座的21%,占到全省518座的25%。晋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其中古建类的文保单位488处,占到国省市县四级文保单位总量773处的63.1%。古建资源在晋城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居于大宗,是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点。

晋城古建保护利用的实践成效

从政策上看。2013年,为了进一步保障和支持文物事业发展,地方财政出台了《晋城市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2023年根据工作实际修订为《晋城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9年颁布施行了《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2022年晋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古堡申遗,建设一批地域特色博物馆,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晋城市大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确立了指导思想、保障措施和法律依据。

从人才上看。2013年前,晋城全市文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4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3人,且3人退休;开展古建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文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5447处古建之比为千分之七,人才严重不足。2013年至2022年10年间,全市共培养在职文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人,总数达到18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7人;在职13人,退休5人;市直13人,所辖六县5人。开展古建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文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5447处古建之比增加到千分之三十三,近乎2013年前的5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也大幅增加,形成了“传帮带”的人才梯队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项古建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从文物资源利用看。以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廷敬故居所在地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为例,该村多年来依托文物资源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典型。2022年5月,阳城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樊溪河畔共同富裕先行区”,由皇城村牵头联合郭峪村、大桥村、史山村、沟底村五村文旅资源融合发展,推进高端民宿、特色餐饮、民俗演绎、古城“夜经济”等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其中郭峪村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桥村海会书院位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内,于2021年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村施行统一管理运营,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享、人才共享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旅融合发展链条,带动了五村集体和百姓增收致富。2022年10月,该区域被山西省商务厅评审公示为第一批“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2023年4月,皇城村代表晋城申报了《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对晋城古建保护利用的探索思考

从继承发展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的不断外溢,单向流动多,双向流动少,而古建又大多分布于乡村,为日常的保养维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2021年发布的晋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76521人,占62.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18024人,占37.2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13204人,乡村人口减少297810人。乡村人口的大幅减少,带来一系列庙宇类、民居类古建无人看护问题;大量未上等级的一般古建面临“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的窘境,多见濒于坍塌消失,古建的社会功能发挥得也不够。目前晋城古建的社会功能多体现于旅游、民宿、博物馆化等方面。若结合古建的原有功能,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宜商业的发挥其商业功能,宜教育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宜居住的发挥其居住功能等,使古建的原有功能结合当下社会需求,迸发出新的社会功能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使古为今用、古今传承、古今融合,充分体现出古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文物的视角彰显古建保护利用理念和文化自信。

从基础科研看。晋城的古建研究多集中在人文学科,常见于建筑形制、历史沿革、规划选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方面,如建筑断代、文化信仰、壁画考证等。对与古建密切关联的各类材料的成分与结构,研究尚且不够;对古建相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也知之甚少,需要借助理工学科开展微观研究。以古建常见的基础材料为例,就木料而言,当下对其种类、树龄、力学等没有系统的认知,多是经验之谈,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古建保护利用,也可为生态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就石料而言,在大量的修缮方案里不见质地、硬度的分析,缺乏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数据支撑,无法更好地传承提升古建修缮工艺;就砖瓦料而言,可对其密度、强度、渗水性、抗冻性等进行探讨研究,了解不同时代砖瓦的烧制工艺、成分构成等相关问题,为古建修缮所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晋城的古建种类繁多,含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衙署官邸、学堂书院、驿站会馆等共计15小类,这些古建不仅见证着文明传承,更承载着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守望。今天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必须守正创新、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在与古建的时空对话和文明传承中,让古建保护与利用事业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