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我们所共有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昭君博物院通过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研究交流和社区参与等方式,增强民众文化自信,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理念之“变”:培育正确的历史观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主要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它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昭君博物院,推出“匈奴历史文化陈列”“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等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历史文化展览。提炼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各民族民众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创新之“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昭君博物院不仅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场所,还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和社区参与,让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动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民族文物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藏品和展陈活起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浸润各族民众心灵。如何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昭君博物院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博物馆教育中。
功能之“变”: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秉承各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昭君博物院积极探索实践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城市精神,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近年来,昭君博物院立足特色,聚焦“有形有感有效”,以昭君出塞、昭君文化、昭君文化节为抓手,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八进”活动,即进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业、连队等,使创建工作逐步覆盖到各领域、各方面,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助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内蒙古卫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根脉》的录制,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推出系列短视频,实施“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构建行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与文物的亲近中,对话历史,汲取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强化区域联动,培育新主体,按照“旅游促进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计划,积极探索开展“重走昭君和亲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心理共识等方面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昭君博物院通过深挖时代价值,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阐释传播,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好中华优秀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