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制度,山东省沂源县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按照“既利于文物保护,又利于工程建设”的原则,以沂源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在山东省率先推行文物影响区域评估试点,变“单个项目评审”为“整体区域评估”,变“企业买服务”为“政府送服务”,项目立项到开工时间缩短85个工作日,节约土地成本4800余万元,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共赢。
科学制定方案,组建专业队伍,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提前介入,精雕细琢,科学制定评估方案。沂源县是以沂源猿人遗址、北桃花坪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的重要区域,全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82处,点多面广,历史延续性强。评估工作组先期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结合评估区土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了《沂源经济开发区区域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方案》,先后3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完善,2022年3月16日报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获批。
公开招标,组建专业评估队伍。根据评估工作方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招投标。针对沂源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存丰富的特点,沂源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并邀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集考古学、古环境学、古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联合调查队。
坚持以方案为指导,结合经济开发区基岩裸露、土层堆积少的特点,将经济开发区未利用区划分为13个调查区域和8个勘探区域,对裸露岩层地块以精细化调查为主,了解区域内遗存分布情况;对区域内平整土地以勘探为主,全面掌握地下遗存范围、年代等信息,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
全面系统调查,多方联动推进,确保评估工作的全面性、精准性
区域系统调查与考古勘探“双管齐下”。在开展考古调查的同时,对各地貌单元进行剖线勘探,综合分析区域内地下文物情况,在评估区域内共发现文物点11处(含1处已知文物点),确定了3处古代遗址,排除了多处地表陶片较为丰富的疑似遗址区,为评估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线上线下对接培训与实地调查“同步推进”。为按期推进评估工作,联合调查队以视频会议形式,全力做好工作对接和技术培训等前期工作。进驻沂源开展现场调查过程中,坚持实地调查勘探与资料整理同步推进。
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多方联动”。积极对接县财政,提前筹集评估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发挥革命老区政策优势,对接省、市文旅主管部门,提前组织专家线上评审,沂源经济开发区文物影响区域评估报告于2022年11月10日通过专家评审。
借力“松绑”土地,借势推介招商,确保评估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
开展文物区域评估,释放用地1223万平方米,实现“一次评估,百企落地”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用地“净地出让”,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共赢。
开展文物影响区域评估,由“单个项目评审”变“整体区域评估”、“单体把关”变“总体把关”,提前完成文物区域评估,实现评估成果共享,最大限度缩短了投资项目开工时间,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0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左右。由“企业买服务”向“政府送服务”转变,沂源经济开发区13平方公里未建成区,按项目单个考古勘探共需5200万元,通过开展文物区域评估实际支出396万元,节约土地成本4800余万元,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节省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以文物区域评估项目通过评审为契机,加大对评估区域项目用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的宣传推介,启动2560亩的园区工业用地收储工作,更好地保障工业项目建设。投资项目签约到争取土地指标仅用时四周,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