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也是指导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行动指南。
“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展在跨文化的语境里,通过古迹遗址与精品文物结合,串联起永乐时期(1403-1424)重要历史事件、成就和重大工程,构成了一个历史片段的整体叙事,有力地展现了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内涵。该展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博物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市博物总馆、青海省博物馆、中山陵园管理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共同主办,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南京图书馆、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武当博物馆、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郑和史迹陈列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等多家单位支持,于6月10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
展览自开幕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公众反馈优良。通过主题的阐释、精品文物的解读,构建起永乐的时代精神,展现永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与和平开放的时代风貌。并通过对一系列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关注文化遗产 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中华文明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铭刻在传承至今的众多文化遗产中。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一座展现世界遗产的专题博物馆,此次展览立足博物馆自身定位,聚焦文化遗产主题,从中国现有的38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将与永乐时期密切相关的明清故宫(北京故宫)、长城、武当山古建筑群、北京皇家祭坛—天坛、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明十三陵)、五台山、大运河共七处世界遗产串联起来,共同讲述中国故事。
除了以“世界遗产”作为展览主题,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展览选取的文物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特质。比如,展览的核心文物之一——南京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类书之最,辑录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类图书8000余种。《永乐大典》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典籍,它的编纂为珍稀文献的传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明代开始就有人从中录出珍本流布;清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及嘉庆年间编纂《全唐文》时,都对《大典》进行了大规模的辑佚。如今,《永乐大典》永乐正本无存,嘉靖副本存世400余册,而在南京仅存一叶。此次展出的《永乐大典》残页,为《永乐大典》嘉靖抄本1191卷第5叶前半,四周双边、朱丝栏、三鱼尾、大黑口、馆阁字体、八行二十八字、朱字题书名,版心处已经破损,无法辨识卷目及书名。残页内容共计440字,引录六种古籍条文。除第一种古籍未见引录书名,其余五种古籍分别为“李鼎祚集解”“张横渠说”“司马温公说”“张紫岩传”“郭雍解”。纵观此页所引录文献,推断该页应是《永乐大典》中《周易·系辞》篇章中的一部分。
总体看来,明清故宫(北京故宫)、长城、武当山古建筑群、北京皇家祭坛—天坛、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明十三陵)、五台山、大运河……这些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续历史的见证。而《永乐大典》的编纂本身便是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它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在今天得以与观众见面,有利于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传承技术典范 凸显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技术创造,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坚韧不拔,创造奋进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性特点。永乐时期,我国瓷器、火器制作工艺水平均快速发展。瓷器烧造方面,在继承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甜白釉、青花瓷、鲜红釉瓷器独树一帜,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赞誉永宣瓷器“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展览展出的故宫博物院馆藏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鲜红釉锥拱云龙纹盘,以及南京博物馆馆藏青花云龙纹扁瓶,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制造的顶峰。
其中,甜白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为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的代表,釉色洁白甜净,釉质莹润,给人以甜润的视觉感受;鲜红釉在永乐时期色泽明艳,一改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至清代有“永(乐)器鲜红最贵”之说;而青花云龙纹扁瓶所用苏麻离青来自郑和下西洋所至波斯湾地区,呈现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扁瓶是来自西亚地区的器物造型,永乐时期创烧了很多异域风格的瓷器,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互鉴的盛况。通过这几件代表性瓷器,永乐瓷器的“甜白”“鲜红”“苏麻离青”的特征,在展览中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永乐年间火器制造技术得到提升,结构得到改良,应用也逐渐普及。在洪武火器的基础上,永乐时期的火铳创新了火门盖结构,使得药室不受雨水和潮湿影响,利于发射。铳管管壁有了厚薄变化,保证了铳管不会炸裂,提高了发射的准确性。对不同性能的火器进行了编号,说明对火器部队已经有了系统化管理。永乐时期的火器制造技术、装备和战法都处于领先地位。展览中有首都博物馆藏永乐十三年(1415)“英字壹万伍千叁拾肆号”铜火铳,配合南京城墙博物馆藏永乐七年(1409)“天”字号铜手铳、永乐九年(1411)“英”字号铜火铳,展现了永乐年间手铳工艺进步、形制丰富、应用普及的特点。
不论是瓷器与火器制作中使用并完善的新工艺,还是其在密切关联的郑和下西洋、征漠北等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面对新挑战的特点。
推动陆海相通 突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历史上的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突出代表,也是民族融合交流、多元一统的集中表现。永乐时期,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与各级军事、行政机构等配套,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纵深防御的完备体系。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此交流融合,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塑造了长城地带,成就了永乐时代国土幅员辽阔,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统一盛世。
永乐时代另一项重要的世界遗产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明代大运河以京杭运河为主体,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奉命主持疏浚会通河开始,至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运河全线复航,成为明代维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展览中来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临清贡砖、来自苏州御窑博物馆的陆慕金砖,都是大运河沟通南北的重要物质遗存。大运河的全线畅通,有利于南北人员往来,促进沿线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巩固北疆边防,为明代中国的大一统走向深入提供了关键支撑。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几千年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聚焦永乐时期,中国幅员辽阔、版图稳固,《明史》赞曰“幅员之广,远迈汉唐”。这一时期的明朝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关河渐宁,国力日隆,统一多民族国家长足发展,遗存至今的明长城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均见证了中华民族统一发展的历史进程。
促进交流融合 彰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明一代,秉承多元并存、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促进了多民族交流融合,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其中,永乐皇帝继承并发展了明太祖开国以来的治藏政策,藏传佛教各派高僧与明廷的往来互动,促进着汉藏艺术的交流。武当山和五台山两项世界遗产都与此密切相关,以武当山建筑群营建为代表的真武信仰的盛行、以永乐帝在五台山为大宝法王修显通寺大白塔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传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明朝中央政府赐予藏区寺院大量的宫廷艺术品中,永乐款识的瓷器、金铜造像及法器是为大宗。在此次特展中,来自青海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的一系列御赐佛造像与贡器,都是中原与藏区文化交流往来的实物见证。
尤其是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鼎聚首”,来自南京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两件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和青海省博物馆藏永乐款铜鎏金圆腹三足炉首次联袂展出。这三件三足炉均为永乐年间制造,其中永乐款铜鎏金圆腹三足炉为瞿昙寺供器,是永乐年间御赐藏区寺院的代表性器物;南京博物院藏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来自清宫旧藏,属御用之物;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出土的青花三足炉,实证了明代瓷器烧造技艺的精湛与严苛的质保制度。从御窑厂到紫禁城,从中央到边疆,永乐时代的三件鼎式香炉象征着广袤的大明疆域,也映照着开放的时代气质,体现出历史上中华民族交流交融、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和兼容气度。
实现交流互鉴 延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世界遗产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合理保护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积极贡献。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延续中华文明,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目标。此次展览除了展出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系列重要遗产之外,还积极关照与永乐时期密切相关的,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如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等。特别是展览以正在申遗的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结尾,既是将视野拓展到全球,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当下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怀。
明永乐年间开启的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海路畅通,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一系列航海壮举,依托的不仅是领先的航海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流,而是“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的深远目的与宏大寄托。从中可见,维护天下秩序,是永乐一朝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气度,也是中国积极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全球发展与世界和平的一贯态度。
“永乐的世界遗产”聚焦遗产主题,呼应着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汇聚了7项世界文化遗产,15项重要工程,46件(套)精品文物,浓缩了22年历史,呈现出一个波澜壮阔、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对该展的评价:“永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我们把永乐、宣德时期叫作‘永宣盛世’。这次展览借助了各种文物、图片来展示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地的文物汇聚在展览中,可以在南京观察整个永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