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德现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文化与体育站站长,工作以来,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巷,足迹遍及柳泉镇128平方公里、72个自然村。先后被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授予“徐州市依法保护文物积极分子”,被中共铜山区委、铜山区人民政府记“个人嘉奖”,被徐州市文明办评为敬业奉献类“徐州好人”。
勤恳敬业,守住初心,牢记工作使命。文物工作无小事,自从事文物工作以来,许玉德便和文物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总说:“守护好文物就是文物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柳泉镇镇域面积大,辖区内共有文保单位、文保点21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8处,特别是省级文保单位向阳渠全长116华里,蜿蜒曲折,环绕52座山头,山路崎岖,明渠、悬渠、暗渠地形复杂。一个背包,一辆摩托车、一身迷彩服,一部手机是许玉德的标配,骑车加徒步,巡查一条干渠一次要近5个小时的时间。许玉德坚持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共发现和制止损坏文物事件累计20余起,配合铜山区文物保护部门处理损坏或有可能损坏文物事件5起。保护文物的精神在,信念在,干起工作就有劲头。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都在文物守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田间地头考证。守护文物,不仅要守住文物的形,还要守住文物的魂。柳泉向阳渠劈山引水工程修建于1970年,集柳泉公社的6000多民工力量战天斗地,用一颗红心两只手引水上山,改变了柳泉人民“眼看湖水一片,无奈人穷田旱”的农业生产条件,该工程是柳泉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柳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进取精神的体现,水渠的建成引起极大的轰动,一度吸引众多外国专家和周边各地前来参观学习,是江苏省首批革命文物。为了整理修建向阳渠资料,许玉德早出晚归,冒着严寒酷暑,走访参与向阳渠修建者2000余人次,七年间柳泉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柳泉的老百姓大都和他相熟,因为他走村入户的次数太多,和他们聊的也太多,拍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影像资料,搜集修建向阳渠的实物近千件,购买向阳渠资料及以向阳渠为题材的各类作品、实物花费近万元,为保护、修缮、利用向阳渠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2016年,许玉德得知一份关于向阳渠的手稿原件,由滕州辗转流落到丰县一位搞收藏的老师手里。他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其联系方式,数次电话沟通,又多次和其面谈,许玉德对工作的执着和保护向阳渠真诚的心终于打动了这位老师,他专门来柳泉参观向阳渠,并于2021年12月将该资料亲自转交给许玉德。“尘埃落定,喜归故里,终于放心了”,许玉德拿着向阳渠资料情不自禁地说。
2022年2月8日是个让许玉德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柳泉西堡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开工。自2017年开始筹划,历经五载,先后找了三家设计院,多次去铜山区文物部门,和村里、设计公司、社会贤达、烈士后人多方商议,多次谋划,多次论证,前后整整63天,每天工人不到他就到,工人走他在那还琢磨,风雨无阻,工人不去他也一样去,他关心工程的进度、质量、合理性,生怕好不容易努力得到的结果存在瑕疵。陵园完工后,他又往返各地,寻访烈士后人,自费购买相关书籍、资料,考证烈士事迹,形成2万多字的文字材料。
热爱家乡,甘于奉献,演绎文物情怀。许玉德是土生土长的柳泉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他把对自己家乡的满腔热情都化为工作的动力。“热爱是你工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没有对工作的真正热爱,就不能扛起你肩头的责任。”许玉德这样说。严寒酷暑,跋山涉水,早出晚归,伏案构思……许玉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工作的狂热。天祈寺是区级文保单位,为了保护寺庙遗留的石碑,他在两年间先后去寺里60多次,把碑上文字一字一句地整理抄录下来,寺里和尚打趣他说:“为了一块石碑你都迂魔了,要是不‘迂魔’你还真不能一点一点抄录下来这个碑文。”(“迂魔”是徐州方言,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地说或做的意思)
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他翻越了柳泉镇163座山头的大部分,详细记录了镇域内山上、村内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人物传记,图文并茂,编写50余万字《柳泉文化志》的初稿。在走访的同时,他搜集与文物、与柳泉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民俗老物件2000余件,准备布置一个文物与民俗相结合的展览馆。
“我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遗产。我不怕困难,勇敢面对,努力去完成‘守护好文物、守护好家乡’的使命,做好文化传承,留住根脉乡愁。”许玉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