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纳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右考古研究论丛”出版计划,尽管彭适凡先生著述丰厚,仍不免心生疑窦:在其已出版的论文集《江西先秦考古》《中国南方考古与百越民族研究》和《中国南方青铜器研究》之外,竟能再汇编出一部别集?直至收到彭先生寄来的《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这部六百多页的文集,又令人惊愕其厚重。
《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收录文章近百篇,归拢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论丛”,收录考古学研究论文,既有立足赣鄱大地的民族考古、农业考古和音乐考古,也有理论视野下关于私有制起源、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第二部分为“金石丛考”,收录文物研究札记,主要为铜器、玉器和瓷器,仅铜器一项便囊括战国铜壶、唐代铜灯、宋代铜镜和明代铜牌等。第三部分为“名人史迹”,收录文章主要关于江西历史上的乡梓贤达、南昌城的历史变迁。第四部分为“学术随笔”,主要收录书序、书评及考古漫记。第五部分为“学术人生”,记述成长、求学与工作的往事,追忆了马承源、汪庆正和周銮书等著名学者。
这些文章的发表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近年,既有发表于《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江西日报》等报刊中的学术短札,也不乏登载于《考古》《文物》等杂志的学术论文,乃至收录于《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的长篇综述。此外,还有少量未刊文稿。正是由于《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收录文章写作年代不一、篇幅长短有别、题材范围广泛,汇编工作就显得殊为不易。耄耋之年的彭适凡先生及其亲友,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资料室、江西省博物馆资料室搜寻、复印已刊文章。经过半年时间的整理,这些看似庞杂的文字拂去灰尘、重获温度,汇萃为《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
捧读此书,掩卷遐思,有以下读后感。
成长之路与学术个性
1978年,在庐山召开“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彭适凡先生是具体筹备者之一,也是多篇会议论文的主笔之一,后来更是成为印纹陶研究的集大成者。1989年,彭先生主持新干商代大墓的发掘,促使其研究重心转移至南方青铜器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条学术道路,以印纹陶、青铜器等典型物质遗存为切入,精研深究,探索南方地区先秦史。《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的出版,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一个学者的成长路径。
1964年,彭先生发表处女作《有关仰韶文化的两个问题——与许顺湛同志商榷》,便开始关注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面貌,并对这一问题持续思考,屡有新作。从江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到先秦考古的诸多方面,均有专文讨论,在考古材料与文献、农业、民族等问题之间搭建桥梁、拼合历史。得益于对古代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对考古资料的积累与爬梳,彭先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寻找打开江西乃至南方先秦历史的“锁钥”。
广阔视野与独具卓识
《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收录了一批不太为人注意而又颇有新意的文章,所涉内容广泛,且大多并非彭适凡先生为我们所熟知的研究领域。略述几例:重新审视新干古玉,辨识商代漆器玉附件;由秦始皇十二年铜戈铭文,考释“史失其名”的秦国丞相;从镌铭“铜钾”的西汉“扁壶”出发,考证汉魏时期此类器物的名实问题;开展明代王浩八起义的田野调查,搜集民间故事与传说。凡此种种,或慧眼识珠,或推陈出新,其中不少为彭先生退休后的新作。
为人在诚与治学在勤
彭适凡先生寓所自名“诚勤斋”,诚与勤亦是其为人、治学之根本。彭先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并非考古科班出身,却以倍于常人的努力,成为同侪之中的佼佼者。同时,彭先生一贯谦和、朴实,乐于提携青年、奖掖后学。《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收录的书序、书评及师长回忆,字里行间无不带有温情与敬意。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置身满屋书香的“诚勤斋”,翻阅彭先生精心装订的几十册书信来函,各种样式的信笺早已泛黄,但文字中透出的学术激情不减当年,其中包括夏鼐、苏秉琦、石兴邦和安志敏等先生的信札。这是通讯不便时代留下的意外记录,更是彭先生学术交往的悉心收藏。
《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展示了一位考古学家的学术侧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侧面,我们眼中的彭适凡先生才愈加真实、饱满。长期以来,彭先生笔耕不辍,涉猎广泛,在早已成名的研究领域之外,别有耕耘。或许,“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别有耕耘的《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正是“诗外功夫”。
(作者单位: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
《彭适凡文物考古别集》
编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作者:彭适凡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