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寻绎齐鲁文脉 开创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地下文物资源丰厚。新时代山东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为抓手,着力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发挥山东力量。

着眼传承中华文明,加强统筹规划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文化强省建设重要内容。2021年,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动员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山东文物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会议期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提出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山东省多次专题调研文物考古工作,强调以更大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东贡献。近年来,山东坚持制度机制建设、政策法规建设、机构队伍建设一体推进。

强化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推进工程建设考古、城乡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工作。建立项目联审制,对工程建设考古许可、文物保护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对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检查督导,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性文件;印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意见》等4个政策性文件,加强工程建设考古工作全流程监管,及时约谈通报违法违规行为,考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强化机构队伍。增设考古处、革命文物处;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省文物局直属文博单位增加编制103个;为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下沉编制107个,11个市成立了考古专业机构;会同山东省委组织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配套制定《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试行)》,连续举办多期田野考古培训班,加强对青年文博人才的培养,考古队伍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聚焦重大课题项目,实施“海岱考古”工程

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的考古发掘。“十三五”以来实施主动考古发掘项目60余项,章丘焦家、滕州岗上、临淄赵家徐姚3个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突出重大课题。在重大项目“考古中国”中,山东承担了“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两个课题,实施了岗上、吕村和大辛庄、青邱堌堆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如岗上遗址发现海岱地区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高等级居址、贵族墓葬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参加了第二至第五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大汶口、焦家、城子崖、桐林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如城子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城址,岳石文化晚期城门结构是我国最早的“一门三道”城门遗迹;焦家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址及高等级墓葬等。

image.png

彰显山东特色。对接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跋山、赵家徐姚、琅琊台、稷下学宫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赵家徐姚遗址发现距今1.32万年的人类遗存,出土了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稷下学宫遗址发现面积4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群,确定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所在。

加强水下考古。成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建全国第一支省级水下考古物探队伍。开展了黄渤海海域、东平湖水下遗产调查,完成“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利津铁门关等遗址考古发掘,“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

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研究阐释水平

加强考古多学科、多领域深度融合;完善考古基地建设,增加科技装备,考古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抓协作攻关,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利用体质人类学、动植物、环境与地学考古等手段,开展“生业、资源与技术”课题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古DNA研究,揭示了9500年以来山东古代人群母系遗传历史。

抓学术研究,推出一批重要成果。强化课题意识,完善学术带头人机制。山东省开展考古发掘项目的资料整理93项,撰写考古简报、研究论文等170余篇,出版《海岱考古》14辑,《东方考古》20辑,《海岱遗珍》《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专著20余部。《聚落考古与龙山社会形态》《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等多个项目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海岱考古》正式创刊,填补了山东没有考古专业期刊的空白,为开展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

抓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会同北京大学建立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山东分库)、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依托基地成功举办了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山东省文物考古保护中心投入使用,建成文物考古实验室,配置一批先进文物保护装备;组织考古科研机构在重点区域建设了6处考古基地、工作站;鲁中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考古标本库房即将动工建设。

抓学科优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强化考古、文博等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山东大学建成国家文物局“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重点科研基地,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

推进考古工作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促进文物考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着力促进考古成果普及转化、惠及民众。

创新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落地。山东省政府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16个地市全部出台落实文件及配套措施。山东省文物局创新确认并公布11家市级文博事业单位具备考古调查勘探权限,初步形成文物考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格局。

创新开展工程建设考古发现的保护利用。2020年以来,组织实施工程建设考古调查项目119项,考古勘探项目3536项,开展配合性考古发掘项目229项。对于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实施科学保护利用。如在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中,对高青陈庄齐国西周早期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并建成遗址博物馆;在枣菏高速公路建设中,采取以大跨度桥梁跨越方式,对新发现的滕州西孟庄遗址本体进行有效保护;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项目中,对发现的临淄南马坊战国大墓等采取土地置换等措施,进行原址保护和展示。

创新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鲁国故城、南旺分水枢纽、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并对外开放,大汶口、齐国故城、两城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具规模;2022年山东省公布19家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6家正式挂牌;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古遗址等资源培育山东文物主题旅游路径,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创新开展考古成果展示传播。山东省考古博物馆挂牌成立;大汶口、城子崖、高青陈庄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开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等展览。会同主流媒体策划推出融媒专栏“文物志”“依盟探宝”、考古纪录片《城子崖》、文史探索类节目《文物里的山东》《馆长来了》、微综艺短视频《文宝要出道》、口述历史栏目《海岱考古大家谈》等,多形式全角度展示山东考古成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2022年开展的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活动中,举办的“山东百年考古成就展”,观众超50余万人次。近5年来,山东省举办公众考古活动350余次,让更多考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供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3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