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非遗类展览策划——以“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为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吴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非物质”性,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相关“物质”性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只是此类活动、艺术、技艺的工具或制成品,处于附属地位。博物馆是“物”的收藏和展示机构,相关非遗展览通常是以用具或者工艺品等实物陈列为主,通过图文介绍、多媒体播放、传承人现场展演、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补充内容的诠释,丰富人们的观展体验。

在博物馆展览对非遗的去语境化到再语境化的转译背景中,剥离原生环境的器物和技艺演示犹如无本之木,简单的场景复原也不足以呈现非遗隐含的文化表征和社会关系。观众不应只看到“物”的个体价值,还要看到“物”使用时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即非遗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非遗产生、发展、存续的土壤,是非遗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以此为题策划非遗类展览,既能对非遗进行较为完整的展示,又可以突破传统展览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事模式,拓展展览叙事的新路径。安徽博物院“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览正是基于非遗文化空间视角的一次成功策展实践。

文化空间的概念

“文化空间”(Culture Place)是国际非遗保护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意为充满文化意义的场所、空间,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与音乐、戏剧表演、传统习俗、节庆仪式等表现形式并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表述中,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空间或场所,也可指具有周期性的文化事件所选定的时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文化空间”术语传入我国以后,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大,从一种非遗类型泛化为非遗生存、发展以及传承的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载体,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社会关系等多种维度。文化空间成为学术界研究非遗、民俗、古村落、百年老店等保护与传承的热门视角,也是本文探讨非遗类展览策划的切入点。

古琴艺术的文化空间

古琴艺术自2003年入选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共有十二项不同地域的古琴艺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为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古琴一直是受众度比较高(历代文士阶层)、流行区域比较广的音乐艺术,艺术传承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两岸,形成了浙派、虞山派、广陵派等诸多的琴艺流派。古琴艺术的典型文化空间更多是表现在环境的选择上,在古琴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材料中提到:“古琴的文化空间是以具有一致精神追求的文人群体来体现,可以存在于书斋、庭院、山水、道观、寺院以及各种民间雅集等多种场合。”不同的环境场合对应不同的文人活动:书斋笃学、庭院雅集、山水知音、道观求道、寺院问禅。同样是抚琴,却传达出文人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这也正是古琴文化最高层次的价值所在。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的策划

image.png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是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原创性古琴主题大展展厅面积约1000平,展品132件(套),该展览以挖掘和展示博大精深的琴文化为宗旨,以丰富的展品类型、新颖的“空间”理念、优美的形式设计、活态化的古琴演奏活动等特点,获得了专家、观众的好评和认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不同于以往古琴专题展览只以“琴器”为主的惯例,该展览在策展之初便决意推陈出新,确定以琴文化为主题,体现在展品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品不再仅限于古琴,而是囊括琴画、琴谱、琴拓、琴俑、琴形文房用具、装饰琴画的漆器、陶瓷和铜器等,用类型丰富的展品来反映古琴在古代人文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力;展览内容以展品为注脚,讲述古琴的起源、形制、音色、减字谱、流派等基础知识,和孔子学琴、西厢记·听琴、孙登一弦琴、陶渊明无弦琴、伯牙子期知音情等历史典故,以及古琴与士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抚琴修身、听琴、雅集、山水琴音、携琴访友等内容,从器物、技艺、知识和活动、精神等多方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琴文化。

笔者作为策展人,面对年代类型各异的展品与纷繁复杂的展览内容,尝试从古琴的文化空间入手来安排展览的结构,在整理古琴主题藏品的基础上,又对其文化空间进行归类、取舍,最终确定书斋雅室、庭院花园和高山流水三个空间。从全封闭式的室内,行至半开放式的花园,再走远可至全开放式的自然山水,空间顺序符合人们日常行为逻辑。利用叙事理论中的空间表征法,使每个空间对应一个主题思想:书斋雅室表现文人左琴右书、怯邪扶正的进取精神,名为“一方雅室 琴以正心”;庭院花园体现文人互搓琴艺、举办雅集的风雅之乐,故名为“庭园风华 琴同道合”;高山流水表征文人悠游林下、以琴求道的生命超脱,故名为“山水苍茫 琴我合一”。

展品和内容根据主题分散在三个空间之内,不再细分单元组别,弱化展品年代、类型的差异,突出营造空间感。比如雅室空间会陈设仲尼式古琴、文人抚琴绘画、琴拓、琴墨、琴砚以及宣德炉、花插、桌屏等辅助展品,展板内容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不可一日不对清音”等;庭园空间会放置古琴、琴谱、高士听琴图、雅集图和装饰雅集图的漆盒、银盘、香筒,以及围棋、茶具、提篮、投壶等烘托古琴雅集氛围的辅助展品,内容有“琴派纷呈”“自弹不及听人弹”“文人雅集”等;山水空间里陈放落霞式和蕉叶式古琴、描绘高士抚琴和携琴访友画面的山水画、扇面、瓷器,以及博山炉、玉山子作为辅助展品。在山水间讲述“无弦琴”“琴与酒”“山水有清音”“十四宜弹”“高山流水遇知音”“携琴访友”等典故。

展览内容上的“文化空间”结构,为形式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用三个相连展厅对应三个空间,以优雅空灵作为展览统一的艺术基调,大面积使用白色系,用纱幔、亚克力门扇、竹帘、屏风、芭蕉、翠竹、苍松、仙鹤和纱板等营造出书斋、花园和山水实体景观,景观风格各异、移步换景,避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充满意味的空间景观可以给予观众最为直接的身体感受,使他们如穿越时空一般,更容易与展品之间建立连接,对展览内容产生深层次的认同。

文化空间是人身体和精神栖居的家园,“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古琴文化空间的主人既是文人士大夫群体,又是走进展厅空间中的每一位观众,展览标题“吾心安处”即是要帮助观众自我代入文人角色,在文人的书斋、庭园和山水之间,抚弄琴弦,亲身体验古琴与景观环境协调融合的奇妙境界,藉此与古代文人产生精神共鸣。此外,我们还邀请省内古琴名家定期于优美的庭园空间内,抚琴奏乐,现场展现古琴音乐的魅力。观众围坐听琴、与琴家交流,何尝不是对古代文人琴会、雅集的生动展示。非遗活态化演示不再仅仅是展览的附属要素,而是成为展览文化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为物质性的空间注入了生机活力。

文化空间是非遗赖以生存的特定文化场域,集合了非遗相关的实物、历史、技艺、人文环境、文化表征和社会关系等内容,理应成为博物馆非遗类展览的展示重点。安徽博物院“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览创造性地基于文化空间视角,运用空间叙事方法,通过设置文人的活动、情境来增强叙事性,并以此为线索组织陈列展品,安排展线内容,在展厅中打造文人诗意的栖居生活图景,从物质及非物质层面较为全面、立体地展示和传播中国琴文化。文化空间理论在本展览中的成功运用,为今后非遗类展览的策划提供了新思路及实施的基本路径,促使展览在非遗的保护与宣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8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