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创造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物证,也是中国文化最基础、最直接的载体。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河南省文物局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联合指导下,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推出“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致力于传播汉字文化,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更具艺术性、创新性的形式展现,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展览设计上,用汉字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展览通过展示各时期承载汉字的实物,集中表现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阐释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突出汉字文化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巨大推动力。
不畏艰难险阻,小馆也能办“大展”
“上海之鱼”金海湖畔,矗立着三个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椭圆形建筑,这就是2019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奉贤区博物馆新馆。奉贤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此次的新馆建筑由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将奉贤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进行了融合。
许多人到一座城市旅行,其打卡项目中很重要的就是当地博物馆。奉贤博物馆作为区级场馆,并没有综合博物馆的“大而全”,但是就像馆长张雪松说的那样:“大馆有大馆的长处,小馆也有小馆的妙处,有些本土历史展出部分会介绍得更专业、更详细,也更接地气。大馆结合小馆一起参观,能让人对这座城市有更直观的感受。”奉博希望大家能通过展览来到奉贤、认识奉贤,甚至住下来、玩起来。而奉贤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载体,近年来更逐渐成为一张耀眼的“名片”。
2019年以来,奉贤博物馆始终坚持以高品质展览彰显中华文明的魅力,打造“奉博”展览展示品牌。精心谋划、找准定位,主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博物馆,通过各种渠道,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量级场馆对接联系,以最大的努力将优质的展览资源引入奉贤。“故宫”“三星堆”“兵马俑”……奉博在借展文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学术梳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打造出了“奉博”出品的展览,持续破圈引流。
此次“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是奉博精心打磨的匠心之作,从展览策划到最终开幕,奉博经历了1年多的紧张筹备,最终,秉承着开放、阳光、温度的态度与专注、专业、严谨的精神,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将汉字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
一张清单,为寻文物交流不断
新的大展从年前就开始筹备,在确定举办展览的主题为“汉字展”之后,策划团队积极投入到了展览策划当中,组建了“全国巡回”的寻找汉字精华文物的队伍。
针对与展览主题的相关性,文保部门对来自不同场馆的千余件精品文物进行有序的排选和商定,从黄淮地区,到长江流域,再到华东平原,26家场馆,最终定下189件/组,经历了持续的接洽、商谈、磨合。面对借展协议签订、高清图片拍摄、文物包装情况、交通路线商榷等数量庞大的繁杂工作,沟通团队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安排、组织。每日汇集、更新借展信息,列出工作进度表,每周总结工作变动,及时上报汇总信息,整个团队实时跟进,不敢懈怠一丝一毫。
从寒风凛冽的岁末,到五月初夏来临,借展文物总清单不断地被完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排布,仿佛战斗打响前的密密麻麻的鼓点,一点一点地敲响战斗的前奏。最终,有了“中山三器”之一的中山王厝方壶、有了楚国重器王子午鼎、有了珍贵的“草书圭臬”十七帖等珍贵文物,为这场精彩的文物盛宴打牢坚实的展品基础。
一份大纲,述尽汉字前世今生
搜寻展品的同时,如何排布展览主线,如何展示文物魅力,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展览盛宴,是奉博面对展览的又一大挑战。策展团队秉持专业、专注、严谨的精神,翻阅大量书籍与文献资料,并邀请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发挥作为博物馆人的使命与担当,力求将汉字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与精神散播给更多的人。
189件/组汉字文物,尺寸、年代、器型特点,各类文物信息在他们的手中锦罗密织,织就一张紧密的大王,牢牢承载汉字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历经数月的讨论、修改、整合、校对,展览最终分为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韵、汉字之力、汉字之趣五部分,以精彩的文物为载体,集中呈现自汉字发展源头起的文字演化过程,展现汉字的前世今生,也让人通过展览,品寻汉字发展传承的力量和变化的趣味,感受中华文化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延续性与创造力。
一趟旅程,从南至北横跨千里
完善展览的排布,确认文物的名单,仅仅只是走完展览征途的一小段。借展单位遍布全国东西南北,如何用有限的人手在仅剩的时间内完成文物的点交与运输,又是奉博需要攻克的一次难点。点交团队不断沟通调整、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三条南北排布、贯通东西的出行路线。
六个人,三条线,从西北茫茫沙漠到江南烟雨朦胧,从海河之畔到湘西深山,行路横跨千里、蜿蜒曲折,每一条线路的风光都不尽相同,但团队的每个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把文物安全地带回去。文路途上的春雨一场又一场,空气中的湿度不断上升,为文物的保存和运输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展览涉及单位多,分布范围广,点交团队马不停蹄,往往上个馆点交刚结束,马上就奔赴下一家场馆,三天辗转6个场馆,成为大家难忘的经历。好在充分的准备工作与借出单位的热心配合,为点交工作又增添了一份助力,同时,负责点交的六位同志中有五位在工作过程中感染新冠,却没有一位同志叫一声苦,最终让所有文物按时、安全地到达奉贤。
紧密的行程串联起各个馆藏丰富的文博单位,布展团队带着必胜的决心,接过了展览完场的接力棒。首次承办规模如此庞大的展览,接二连三抵达的文物和前来布展的专家老师,使奉博这座还稍显稚嫩的“小馆”有些手忙脚乱。合作单位的布展专家们给予了忙碌的奉博人理解与包容,经过多方助力,“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如约顺利开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小馆”的奉贤区博物馆从未忘记博物馆人的初心与使命,博物馆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激发出新的能量,实现了“小馆也能办大展”的目标。
挖掘文物内涵,打造精品汉字展览
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新时代的博物馆要加强对文物内涵的挖掘与阐释,用展览语言向观众讲好文物故事,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以中华文明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本次“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由河南省文物局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联合指导,奉贤博物馆自主策划筹备,自2023年5月26日开幕以来,一个月吸引观众超8万人。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成功入围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并于2023年6月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汉字主题展览,排名第二。
仓颉造字开文运 丹甲灵龟呈祥瑞。展览深刻阐释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突出汉字文化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巨大推动力。其中所展出的商代甲骨、中山王厝刻铭夔龙饰铜方壶、“王子午”铜鼎、宋拓《十七帖》、曾侯丙嵌绿松石方罍等17件珍贵国家一级文物纷纷亮相,其中多件都为首次来沪,更有里耶秦简、居延汉简、明清档案在展厅内交汇,带领观众在古老的档案文字中一窥历史的发展进程。
时间为轴,展现汉字发展脉络
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集中表现了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灵符若拙”单元从神话时代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到史前文明的刻画符号,探寻汉字起源之谜;“契文肇兴”单元梳理了汉字发展流变,从汉字七体的演化中直观感受汉字的简化倾向,以及蕴藏其中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意蕴流芳”单元以古今书法作品、器物体现汉字的书写之美、应用之美;“天开化宇”单元从汉字的千载传承、汉字文化圈的兴盛展现汉字对话世界、辐照千里的生命力;“妙趣启智”单元以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汉字为主题的趣味互动,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汉字魅力。
趣味互动,丰富展览文化内涵
为深入阐释文物的内涵,奉贤博物馆打造“奉博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何毓灵、潘守勇等多位专家学者,以“丹甲青文”展览中多件重点文物为切入点,面向观众开展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科普教育讲座,以展教结合的形式,丰富观众参观展览前、中、后三阶段的一体化博物馆学习体验。在馆内设置了“汉字里的秘密”学习装置,以简体、篆文、甲骨文和文物图片组合,展现文字的意义、起源和演变,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趣味的学习之旅。为孩子们推出动画《汉字侠》,在动画世界中变身“小字侠”侦探队,寻找汉字精灵,学习汉字知识。“千年汉字”微课堂与直播看展活动,由奉博金牌讲解员打造汉字微课堂,拓展线上展览模式。
文化创新,焕新激活汉字生命力
为激活文字生命力,进一步深化观众对汉字理解和感知,感受更独特的文化体验,奉贤博物馆围绕“汉字”主题,不断尝试文化创新,与多方合作推出系列全新文创产品。小到一个钥匙扣、一组冰箱贴、一本笔记本,大到一个帆布包、一方丝巾、一件T恤衫……林林总总三十余件原创文创产品,既有蠢萌可爱的漫画仓颉造型,又有字迹修长优美、圆润流畅的中山篆定制团扇,更有禅意十足的“水墨”系列饮品,可看、可赏、可品、可玩。在文创的世界里,汉字不再仅是记录事件的工具或停留在纸面上的墨色“方块”,还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丽装点、是充满趣味的历史故事、是引人注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社教活动,拓展博物馆教育空间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职能,将展陈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奉贤博物馆围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创新打造系列社教活动,以“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为关键词,为观众带来多元学习体验。
“参与式”讲解活动,从“逛展人”变身“讲展人”
奉贤博物馆的品牌活动“小小讲解员”“国宝讲述人”已举办多届颇受观众好评,本次“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依旧邀请青少年群体与市民志愿者参与到展览讲解中,经过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培训、考核后,走入展厅为观众提供服务。相比于博物馆传统的“传授式”讲解方式,“小小讲解员”和“国宝讲述人”以亲身体验和个人讲述,加深了公众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参与感,让公众更贴近文物和博物馆。同时,在培训与讲解的过程中,小小讲解员与国宝讲述人们不断对展览中的知识进行回顾,本身也是“参与式”学习的过程。
“体验式”社教活动,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
“丹甲青文”展览以中国汉字文化为主题,展览中涉及知识庞杂文化底蕴深厚,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有一定难度。奉贤博物馆展教部通过多个趣味性“体验式”活动,结合印章文化、非遗篆刻、书画修复等内容,让观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悟汉字文化的魅力。“奉博印记”系列集章活动特制十二生肖甲骨文纪念章、中山篆体“丹甲青文”纪念章,在服务台和文创商店等待观众集章,“丹青印记”火漆印快闪活动在展厅内不定期举办,观众可亲手留下属于自己的“丹青印记”火漆印。“王子午”铜鼎、曾侯丙方缶、盘龙盖罍等六件一级文物化身精美刻章,孩子们通过“文字时光机”学习导览单上的线索寻找文物,用纪念章印刻下文物背后的故事。“篆刻一方木印”非遗篆刻体验,在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使用刻刀制作属于自己的甲骨文木印,通过篆刻生肖甲骨文、甲骨文百家姓,唤醒汉字与非遗的魅力。“妙手匠心”字画修复实践课程、“古韵新生”古籍修复体验活动,结合文物保护与修复知识,在书画修复专家指导下学习书画、古籍修复,亲自动手体验书画修复技艺,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文物保护与汉字传承的意义。
在线上的世界中,奉博还与来自上海大学的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推广甲骨文学习小程序“见契如晤app”,以智能化学习方式架设甲骨文认知学习的桥梁,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甲骨文的魅力。
“沉浸式”剧场活动,解锁博物馆新玩法
展览开幕式上,由80位小学生带来的大合唱《汉字颂》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孩子稚嫩真诚的童声中,汉字的发展演变被娓娓道来,“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歌词,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展览特设沉浸式剧场《仓颉》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仓颉造字的故事,与现场观众亲密互动,将历史以趣味艺术剧场形式表达。由奉贤区书法家协会成员在展厅现场进行中山篆沉浸式书法创作,呈现中国书法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魅力,带领观众在墨香中领略汉字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展览还将在暑期上演古风玄幻剧本杀,以秦朝历史为时间线,结合秦朝小篆文字相关知识点,串联起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图景,在展厅内打造沉浸式剧本杀活动。奉贤博物馆积极构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双向互动,以沉浸式艺术交互体验,让博物馆和文物“活起来”。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奉贤博物馆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的殷切嘱托,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做好“两个结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为助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奉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