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赵军慧

7月9日下午,作为“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主要活动的“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在陕西西安举办。来自文博领域和媒体平台的代表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工作,从动漫助力博物馆呈现文明精彩、知识图谱优化展览展示、数字赋能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播、考古探明何以中国、展览深化中外文明互鉴、创新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凝结智慧、凝聚共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

用动漫呈现文明精彩

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动漫形象、游戏、表情包,娓娓道来陕西是如何通过“动漫大赛”,借助新理念、新技术讲述文物背后故事、呈现文明精彩。

“以兵马俑出土的将军俑为原型的秦风小将阳光自信,以汉阳陵出土的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为原型的‘姗姗’温文尔雅,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粉彩仕女俑为原型设计的唐妞热情奔放……”在展示这些形象时,侯宁彬像是夸耀自家争气的孩子们。这些动漫形象能和大家见面,缘起于2017年陕西面向全国启动的“动漫游戏”大赛,一场“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大赛席卷全国,迅速形成围绕博物馆、企业等上下游领域,从创意、生产,到传播、推广的完整产业链。

老百姓喜闻乐见、参与热情高涨,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显著增强,大赛的成效还在持久释放。侯宁彬接着介绍道,“疫情期间,秦风小将披挂上阵,以抗疫使者的身份跃然空港车站、街头巷尾、字里行间,增强了人民战胜疫情的凝聚力和决心;依托‘姗姗’开发的汉代体育运动系列动画片和公交卡,在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拉动了古今传承、全民运动的热潮。”

在“动漫大赛”中,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只是几个数字形象。“在革命文物赛道,围绕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讲述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展现长征精神的红色教育主题动画连续剧《长征先锋》创新了革命文化传播方式。在大赛增设的抗疫宣传优秀作品奖项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推出的‘八路军抗疫表情包’,以‘正能量+萌点’,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此外,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创作‘西迁精神漫画’来讲述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弘扬和宣传西迁精神。”侯宁彬介绍道,“动漫大赛有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多元表达。”

作为一个博物馆人,侯宁彬不断思考着如何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运用数字技术方面也做了很多有效尝试。针对已经斑驳脆弱的韩休墓珍贵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了揭取搬迁和保护修复,并通过数字虚拟展示方式,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观赏唐墓壁画的全新体验。大家只要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观赏壁画的精彩与绚丽。2022年,推出了系列科普动画短视频,选取15件珍贵馆藏文物,采取动画形式讲述文物故事和古代科技知识。目前,这套短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6万余次。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陕西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在侯宁彬心中,创新机制、挖掘价值、扩大宣传是“动漫大赛”的成功之处,今后,他将继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众化传播,不负文博人的担当和使命。

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

知识图谱赋能展览展示创新

“全景式展现中国音乐史,包含中国音乐史中重要音乐文物4088件,著名音乐人物134位,音乐类型111种,音乐著作33本、音乐作品169部……”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介绍了文物知识图谱在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中的应用创新,带领大家“听见湖湘”。

什么是知识图谱?通俗来说,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成功应用,它将分散的、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并以图的形式表示,不仅能用数据反映事件,还能反映出事件之间的联系。

基于知识图谱,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中有许多数字展示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是展览服务智能升级。段晓明介绍了展览中的语义搜索与智能问答和多模态智能导览系统,“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支撑实现了导览中文物的多通道展示,包括触(文物三维模型)、看(视频资料、图像)、听(音频、测音)等。”另一方面是关联展示更为丰富。基于文物知识图谱背后丰富的知识供给,展览对文物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呈现,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关联展现。

“利用文物知识图谱开放链接的特性,以湖南历史上著名的琴家为主线,链接琴派、琴会、琴社、琴谱、古琴、师承等多种古琴文化要素,跳出文物器物本身,打破专业壁垒,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让观众通过文物感知中国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段晓明介绍道。借助文物知识图谱,湖南博物院对湖南琴人琴事、古代青铜乐器纹饰、湖南出土铜铙、中国音乐史进行了关联展示。这些历史人文信息使展览内容更为丰富,使观众快捷地、低成本地获取文物实体所关联的更深层次知识,可以基于语义推理获取未发现的、暗藏的知识,可以打破展览中的信息孤岛,以非线性、超文本甚至是信息云的方式,让观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文物知识图谱是博物馆的智慧大脑,是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段晓明看来,知识图谱对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意义重大,它使展览内容更具深度、广度和关联度,观众获取知识更具选择的自由度,同时还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有了知识图谱的加持,展览知识构建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文博行业整体也将加速创新升级。段晓明表示,“文物知识图谱作为博物馆的数字资产,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使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成为可能,将为博物馆创造更大的价值。”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

数字赋能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介绍了敦煌研究院深耕三十年之久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数字敦煌”项目如今已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播方面结出累累硕果。

“敦煌莫高窟拥有内容丰富的壁画45000平方米,栩栩如生的彩塑2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谈及敦煌文物,丁晓宏如数家珍。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受自然因素和游客量剧增双重影响,如何减缓文物的衰退,使文化遗产的全部信息和珍贵价值得到真实、全面的保存和延续成了敦煌文物工作者面对的紧迫现实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的提议下,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探索采用计算机、摄影等高科技的方法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洞窟信息。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

“这套技术包括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并且规模化地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丁晓宏详细介绍了“数字敦煌”项目的价值:一方面作为数字档案永久保存敦煌石窟信息,另一方面,为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研究、美术临摹、考古测绘,以及旅游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深度的价值提炼,数字化团队策划呈现了一系列主要涵盖实景洞窟复制、高保真壁画、彩塑三维重建、沉浸式展示、虚拟漫游体验、多媒体节目等丰富展示内容,融合了科技、艺术、文化的综合性的数字敦煌展览。

基于“数字敦煌”的海量成果,这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丁晓宏还向大家介绍了数字游览、开放素材库等最新技术成果,“结合华为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河图平台打造超感知影像,通过厘米级的空间识别技术,充分利用敦煌学研究成果、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和洞窟三维模型,制作的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场景的三维坐标实时融合,实现了景区实景导览并创造出一种‘洞内内容洞外看,静态内容动态看’的全新洞窟数字游览方式;2022年12月,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公司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6500余份敦煌石窟高清数字资源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明确提出“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到“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后全世界用户足不出户领略敦煌文化,再到借数字化手段让海内外敦煌文物重聚、重塑、重现、重生的沉浸式线上文物互动展——“数字藏经洞”,经过多年努力,敦煌研究院正不断实践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

探明“何以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首先要认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在案例分享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以礼器为物化象征和标识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为我们阐明“何以中国”。

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代一系列玉质和陶制礼器出现,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器系统形成,再到商周文化时期成熟的青铜礼器体系,徐良高清晰介绍了礼制从出现、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形成即国家的出现和成熟以礼器制度的形成与成熟为标志。随后,以青铜礼器和礼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不断被周边文化接受,‘青铜礼器文化圈’不断扩张,出现了孔子‘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华夷之辨观点。”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在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中得以生动展现,“从二里头文化礼器组合到种类更为丰富的以酒器觚爵为核心的二里岗、殷墟商文化礼器组合,再到周代以食器鼎簋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徐良高通过礼器组合变化的例子,认为不同代际、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断接受、融入、传承、发展着礼乐文化。他还以秦汉后的儒家文化为例说明这种传承与发展,“历代学者通过对三礼等典籍的注释、研究,不断注入新思想,发展传统的礼乐文化。”

“与礼乐文化相辅相成的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汉字体系。”徐良高特别指出汉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说,高度发达的铸造青铜礼器和传承有序的汉字体系是礼乐文明的载体,是有别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中华早期文明的突出特征,彰显了‘何以中国’的历史进程。”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在回顾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及其成就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提供的大量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徐良高也关注着公众考古活动、互联网传播。他认为,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每一处考古工地的基本工作要求;互联网技术为传播考古知识和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力的工具。二者让公众真切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有力推动了公众对考古学成就的了解。

“现在几乎每一项重要考古发现都有电视和网上直播,都有极高的收视率,均掀起一波波关注、讨论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热潮,如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南昌海昏侯墓葬和曹操高陵的发掘直播。”徐良高表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优秀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考古人一直在努力。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阳:

以文物为媒,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阳分享了自己在文物交流领域28年的工作经历,讲述如何做好中华文明走出去的传播者以及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使者”。

“‘让世界认识中国,正确认识中国。’这是入职第一天,来自文物交流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为了这个使命,中国文物交流事业的各位同仁,接力奋斗了50年。”杨阳深情地说。

杨阳介绍,中国筹办境外展览始于1973年5月在法国巴黎小皇宫博物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国外媒体评价我们的文物外展:“在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品和文物时,我们将记得中国过去的伟大,并预见到团结、和平与友好的世界即将来临。”当时的展览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中国的窗口,开启了中国文物外展的新篇章。

50年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先后承担了近300项各类文物展览任务,涉及世界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累计观众超过8000万。进出境文物展览已逐渐成为“中国拥抱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过去,我们把文物带出去展览,是实物的、传统的、局部的交流;而现在,我和媒体朋友们参加综艺、快闪、直播,把文物带入屏幕中,用更新鲜、更丰富的表达,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触达海内外观众。”杨阳向大家直观表达了多年来在文物交流工作中的一些变化和感受。

“考古从20世纪70年代我刚考入北大考古专业时的几乎不为人知到如今的全民考古热”,杨阳表示,“文物是历史的积淀,文物交流却需要与时俱进。”因此,退休后的他仍未离开热爱着的文物交流事业,通过学习互联网的传播新玩法,他希望借助互联网向大众讲述文物交流的故事,让文物更轻松地走出去。

杨阳认为,文明是抽象的,而代表文明的一件件文物、典籍是鲜活而生动的,就像一块块文明拼图的碎片,每一块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拼在一起,就是一幅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中华文明画卷。文物交流正是走出国门、展开画卷,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

如今,杨阳正与媒体朋友们一道,做中国文物交流的坚定传播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贺亚莉:

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化传播

近年来,央视综合频道以文物遗产为题,陆续推出《寻古中国》《古韵新声》,并即将推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简牍探中华》《文脉春秋》等一批颇具文化气韵的节目。在分享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贺亚莉和大家交流了在创作文化文物类精品节目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文化文物类精品节目的魅力所在,就是让文物‘活起来’,与观众形成共情、互动,完成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奔赴。”在贺亚莉看来,找准切口、创新表达、激发共情三点,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化传播的破题之道。

“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找到了中华传统节日这一切口,在中华传统节日的溯源中,展现中华民族从未断流的文化传承与审美认同;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则是以考古现场为切口,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至今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文脉春秋》节目聚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探寻的方式,讲述城市文脉中的守护与传承,展现古城的变与不变……”贺亚莉介绍道,“找准切口是首要,深挖才会发现宝藏。做节目有时候很像考古的过程,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点,是‘挖’出来的。”

谈及创新表达,贺亚莉认为当下正值“传统文化热”,高新技术赋能文物文化传播,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和烟火气。比如在今年《古韵新声》春节实景表演《群艺行乐》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品《宪宗元宵行乐图》通过CG动画展开并“真实”还原成了一条明代古街的春节样貌,从道具、服饰、妆发,到俳优舞、杂技、舞火龙,都让观众沉浸置身古代,感受千百年绵延而来的新春之喜。而在不久前播出的《寻古中国·古蜀记》中,节目运用“XR+”、遗址大场景3D扫描等技术复原古城遗址和古蜀人容貌,让观众一览几千年前古蜀大地的生活风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棵常青树,‘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贺亚莉还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与时代共情。在节目《古韵新声》端午特别节目中设计的一场屈原与余光中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让很多观众感叹“曾经熟读的诗句,今天才真正读懂”。贺亚莉表示,“正因为这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每个国人血脉之中,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与之共情。”

“这些节目,是我们对于‘何以中国’这个问题的探索。探索中华之民族何以伟大、中华之文化何以不朽。”贺亚莉说道,作为媒体人,今后她仍将持续在文化沃土中发力,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化传播,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血脉相承中向阳而生,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7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