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馆的展示理念方式浅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佳华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览馆、体验馆、博物馆等建设如火如荼,并逐步在社会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共识。“十四五”期间,我国拟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地方上同时也在建设和开放大量非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展示已经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去依赖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消失或改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非遗馆能够使公众真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存土壤。另一方面,非遗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向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馆需要把握准确的展示理念,选择有效的展示方式。

坚持以展示促保护的理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并规定保护的九项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我国于2004年就加入《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保持和国际同步。非遗馆作为我国近些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除基本的展示和传播外,还应承担研究、传承等保护职责,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所以,非遗馆的以展示促进保护,是比较宽泛的“展示”和“保护”概念:展示是手段,延续其生命力是终极理念。

这种生命力的延续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以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为例,通过展示与陕北民歌相关的实物、场所;传承人在馆内的活态展演;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走进社区的宣教等方式,使观众感知、体验到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核。这种展示兼容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弘扬和传承。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认识非遗、感受非遗,激活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另外,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作为子系统,与当地社会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陕北民歌产生、发展的许多历史场景和环境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或产生剧变;但文化生态系统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其自身保持着动态性和开放性,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作为陕北民歌的一个新生存土壤,为陕北民歌提供的不仅是地理和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还是一个具备时间、空间、社区、认同、跨域传播、虚拟等多个复杂元素的文化实践形态。其折射出时代潮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适应城镇化现代化的文化环境,如何融入再造的新存续空间,以及如何彰显自身被保护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与公共文化结合建构基于传统的新传承,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

以观众需求为主的展示方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公众的主动参与和长期互动才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保护和传承的“源头活水”。公众、社区和相关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因此,非遗馆在展示时需积极考虑观众需求,寓教于乐式地引导和培养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观、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就要求非遗馆首先在内容的展示和阐释上,贴近观众,建构文化的整体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创造出来的。所以非遗馆在展示时需考虑当地独特的社会文化基础,贴近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易于观众理解的文化阐释,构建地方文化脉络,提供全面、整体的文化叙事。例如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围绕“土地—人—文化”的主题内容进行历史叙事,让观众在欣赏民歌的同时理解歌背后的故事,获得对这片黄土地共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当观众走进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从哪里来,如何走到今天,未来向何处去,在无形中增强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历史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其次,在形式的展示上,需营造文化在场感。目前所见的非遗馆展示多是固定展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时展览、活态展演结合的方式。以活态、无形性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有意无意地固定为一个场景或一件作品。传承人的展示也容易固化为碎片式格式化的表演。这与非遗馆应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观念、知识、技能、价值、情感等精神性内容的定位相差较远。观众也难以通过此类展示深刻体悟到人类基于自然和历史互动的智慧创造。榆林市榆林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景区则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声的展示、形的展演和意的营造为观众提供文化沉浸和体验感。

进入馆内,观众首先感受到陕北民歌的声音:馆内民歌手的声音、馆内各种声效装置的声音、讲解员讲解范唱的民歌声汇聚在一起。其次是“形”的展示,将无实物形态的陕北民歌以具体的形态呈现出来。既有与陕北民歌相关的实物展示、生活场所的复原等静态展示方式,还包括传承人的真声演唱并与观众互动这种动态的活态的展示方式。最主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和情感氛围的烘托,将实物场景、人、空间、文化、虚拟技术等融合为一个整体,而非碎片式的文化展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陕北历史中民歌各个阶段发展过程的展示情境。需要注意的是,非遗馆在营造文化沉浸感、体验感的同时要理性使用技术媒介。馆内传承人的活态展示也要及时适度创新并积极根据观众需求进行互动,否则容易形成流于表面形式的表演。

最后,提高观众的可参与性。可参与性不仅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互动,还指让观众在离开展览后在日常生活中有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是由于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常用常新。陕北民歌在传统社会时期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地人在劳动时用劳动号子来鼓舞士气和统一节奏;举行人生仪礼和集体活动时用陕北民歌来营造气氛,表达象征和纪念。在革命时期,陕北民歌除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外,还发挥着宣传的作用,提倡反封建剥削,表达对革命的热切支持和对新生活的期盼向往。在新时代,陕北民歌作为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是不断建构的新公共文化中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认同。只有人们依然在唱陕北民歌,依然用陕北民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依然用陕北民歌构建人类音乐和歌唱的天地,陕北民歌才能真正活在当下,留在民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5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