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的青州青州铭文题记文物赏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娜 鞠志海

青州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带有铭文题记的精品文物,尤其是反映青州当时重大历史事件或名人事迹的重点文物,客观展示了青州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深厚底蕴。铭文书写铸刻对象广泛,石器、青铜器、陶器、铁器、木器、玉器等均可用来勒刻书写,像商代“亚醜”铜钺、 汉“宜子孙”出廓玉璧、北朝造像题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等载有铭文题记的文物,或为天下仅存,或为全国之最,广为人知,展示了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青州历史。

商代“亚醜”铜钺

image.png

“亚醜”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墓葬,现藏山东博物馆,铜钺长32.5、宽34.5厘米。长方形,方内,双穿,弧形刀,器身透雕人面纹,作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状,眉目鼻均突起,口稍凹下。铜钺的造型有着神秘色彩,有一股狞厉的古典美感。器身透雕饕餮纹,上刻有“亚醜”字样。

《说文解字》中提到“钺,大斧也”,铜钺是古代的作战兵器,是有身份地位的统领者的守护武器,也是一种刑具。除实用功能外,它主要是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足可墓主人身份尊贵。1965年至1966年及1986年苏埠屯墓葬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带有“亚醜”“融”和“册融”等铭文的青铜器。“亚醜”铭文的青铜器经常散见各地,见于著作中,随着苏埠屯墓葬的发掘,可以认为传世的大多数“亚醜”铭文青铜器应与该墓葬有关。据考证,亚醜部族是青州境内一个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属于古老的东夷部族,是商的重要同盟。还有史书记载“亚醜”族文化应该是薄菇氏的文化遗存,而“亚醜”铭文的发现则证实青州市东夏镇苏埠屯墓葬群应为“亚醜”族墓地。专家以墓地规模以及铭文等方面考证认为,苏埠屯商墓有可能是商王王室或者商朝重臣的陵墓。苏埠屯墓地是山东省最为重要的商代遗址之一,在全国亦属罕见。青铜器上的主题纹饰也强烈地表现了东夷文化对商文化的影响。

西辛战国铭文银盒

image.png

青州博物馆藏,出土于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高11、腹径11.3、底径5.6厘米。子母口,盖器扣合,目前尚未打开。盖三纽,口沿处绕有带饰,作凸弦纹錾刻而成,鎏金。口沿上下器壁饰有双层裂瓣纹,器底为平面,圈足腹壁上铭文为“      ,一又卅分”。铭文“      ,一又卅分”,“      ”,应为工师或工匠的私名。“一又卅分”,可能是记重。“一”是整数,“卅分”是余数。古代记重铭文常以分数表示余数。这一时期很多青铜器铭文上会注明生产地、工匠姓名、作坊名称,有的甚至会写明购买价格、物件重量等,这些铭文为器物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裂瓣纹是外来风格,金银捶揲也是外来工艺,盖置三纽、底配圈足属中国风格,这类器物应是根据本土的使用和欣赏习惯融合产生的。另外,银盒之类器物主要出自西汉早期的大型墓葬,如临淄大武汉墓、广州南越王墓、江苏大云山汉墓等,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的银盒时间上更早。

战国“丙午神钩君宜官”铜带钩

image.png

青州博物馆藏,于五里镇刘家庄征集而得,长13、宽2.4厘米。钩身多处鎏金,镶嵌饰物脱落。钩正面镂雕一神人,头顶束发,双手于胸腹之间抱一条鱼。钩部为一鸟头。背面钩部有“丙午神钩君宜官”的铭文。

“丙午”在中国古代有特定含义,古人认为五月丙午是制作阳燧取火的日子,认为这一天阳气最盛。带钩、铜镜等一些器物上刻“丙午”二字做辟邪之用。“君宜官”是古代典型吉语,寄予美好寓意。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的材质、纹饰、工艺和尺寸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这件带钩因带铭文和错金银工艺,并且镶嵌宝石而更显主人的尊贵显赫。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件一级文物,错金银“丙午神钩,君必高迁”铜带钩,与这件带钩形制相似,都带有“丙午神钩”四字铭文,应有趋吉避邪之用意。

带钩形体虽小,却结合了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等功能,是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缩影。古代贵族及文人武士系于腰带用的挂钩,起源于商周,战国至秦汉时期最为流行。《淮南子·泰族训》讲“带不厌新,钩不厌旧”,说明带钩在古人心中的位置,也说明了带钩使用的普遍性。

战国铭文铜戈

image.png

青州博物馆藏的三件战国铭文戈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为“陈胎之右户戈(左图上)”“工城佐逆昌卯戈(左图中)”和“戊□左戈(左图下)”。“陈胎之右户戈”通长21、弧长9.5、内长11.2厘米。直援,无脊,短胡,饰有四个长孔穿,栏较高,内后部略呈弧状。应是陈胎这辆战车上右侧姓户战士配备的铜戈。“工城佐逆昌卯戈”通长18.5、弧长7、内长11.2厘米。胡部从第三穿处残失。直援,无脊,存三穿,栏较高,内后部成弧状。“工城”即“攻城”,此戈即为攻城时,战车上的逆昌卯所用之戈。可见,攻城时何人用何兵器,站于何位置都事先布置明确。

“戊□左戈”通长18.9、弧长7.8、内长11厘米。弧后部从第三处残失。直援,寸三穿,无脊,栏较低,内后部呈弧状。这三件青铜铭文戈保存完好,铭文清晰,皆属上品,能够反映战国时期青州地区的青铜冶炼铸造情况及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

image.png

“宜子孙”玉璧,1982年在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汉墓发现,国家一级文物,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枚玉璧通高20.5厘米,玉质温润,玉材罕见。汉代出土的“宜子孙”玉璧凤毛麟角,目前可知的仅有三件,另两件分别为广西合浦汉墓出土“宜子孙日益昌”玉璧和扬州甘泉老虎墩汉墓出土“宜子孙”玉璧。青州博物馆藏的“宜子孙”玉璧,以体形大、纹样丰富、雕刻精湛而见珍贵,其选料、制作工艺考究,玲珑剔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宜子孙”反映墓主人生前的一种思想,寓意保佑后代,希望自己的家业能被妥善继承,儿孙生活安稳富足。

北魏永安三年贾淑姿造像

image.png

青州博物馆藏,1996年于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造像高54.5厘米。造像背屏后有发愿文七行,计七十四字,题记:“大魏永安三年(530)庚戌,五月乙亥朔,十三日丁亥,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崔和妻贾淑姿倾竭贿矶,敬造石像一躯。原永绝女刑,为佛弟子、居家眷属并及六道,长辞苦海,同获长乐。”文中的崔和,清河青州房族人,是贾淑姿的丈夫。《魏书》有传:“(崔)僧渊从弟和,平昌太守。”曾任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等。

清河崔氏的郡望为清河郡下辖的东武城县,十六国后燕覆灭的时候,崔氏家族大部分人追随慕容德来到青齐地区。“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该时期崔氏是北方的甲族,位居山东士族榜首。他们凭借着士族拥有的政治经济等特权,联翩出仕,家族势力遍布朝野。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刻,国家一级文物,录文内容为北齐天保九年时清河青州房崔氏一族共30人出资敬建这座宝塔的崇佛之事,是崔氏家族在青州阖门崇佛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青州士族大族,崔氏带动了该时期佛事活动的兴盛及造像石刻艺术的发展。

郑道昭白驹谷题刻拓片

image.png

郑道昭,北魏书法家,字僖伯,河南荥阳人。因中岳嵩山,自称“荥阳中岳先生”。郑氏为荥阳世家望族,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以诗赋著名于当世。郑道昭现存世四十余处碑刻,在山东地区主要分布在青州、莱州、平度等地,青州的三处郑道昭碑刻都在玲珑山上,其中的白驹谷摩崖题名是郑道昭的碑刻之最,也堪称魏碑榜首。青州博物馆现藏有郑道昭白驹谷题刻拓片原本。

“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驹谷”,这些穿越了沧桑岁月的19个刻石大字,现存于玲珑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上,字径一尺见方,每字每笔都力透山石,夺人心魄。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老。字径4厘米,笔墨遒劲有力,古朴浑穆,让人感觉到心灵的震撼和酣畅的艺术享受。白驹出自“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青州任刺史的郑道昭,桓于白驹谷中,将这笔墨留给了后人,也将他的精神世界留在了玲珑山,从此,玲珑山北麓山谷就有了“白驹谷”的名字。

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

image.png


青州博物馆藏,由赵秉忠第十三代孙捐赠。国家一级文物。纸本,试卷为二十三折册页,通高47.6、每折宽14.1、天头8.6、地脚3.3、中间行文高35.7厘米。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用工整小楷写成,全文共2460字。卷首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万历皇帝亲笔御批。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卷尾则印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9位阅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官职和姓名。这份殿试卷保存完好,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

赵秉忠,字季卿,明朝益都人(今山东省青州市)。出身官宦之家,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参加殿试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敢于直言进谏。他参加殿试的这份试卷,是我国目前存世唯一的一份明代殿试状元卷。该试卷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资料,为海内外孤本。试卷用工整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字迹温润古雅,犹如一幅工整的书法作品。试卷的内容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时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

铭文多镂刻于器物载体,渊源流变,从刻于器皿到刻于山石,其用途也在扩大。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沉淀下丰厚的文化艺术,留存着祖辈共同的生活记忆。在文物的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历史的印迹,细数过往的繁华。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06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