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年前,湖南沅水流域分布着一支考古学文化,学术界称之为高庙文化。高庙文化的居民普遍使用陶釜、陶圈足盘等器物。他们热衷于用戳印方式在泥质陶(特别是白陶)上塑造獠牙和凤鸟图案。
7000年至6000年前,深圳也分布着一支考古学文化,学术界称之为咸头岭文化。咸头岭文化的居民同样普遍使用陶釜、陶圈足盘,而且热衷于在泥质陶器上戳印塑造獠牙和凤鸟。显然,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郴州一处叫千家坪的遗址中,发现了类似于高庙文化的遗存。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千家坪遗址正处在高庙文化与咸头岭文化的南北联结点上。因此,考古学者们普遍认为,咸头岭文化是受白庙文化影响而创造的,距今7000年前的“深圳人”很可能包括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南人”,或者至少当时的“深圳人”在文化和技术上受到内地文化的强烈影响。然而咸头岭时期的“深圳人”并非完全照搬“高庙人”的技术与文化。面对新的生存环境,他们创造出诸多新的文化元素。为了获得海产,他们选择临海而居,将黏土运到沙丘上,并将其烧结形成坚硬的烧土地面用于居住。他们就地取材,剥下构树的树皮,用石制的拍子反复拍打,制作出纤维交错的树皮衣服。他们用海贝划过陶器器表,绘画出海浪、浪花等海洋元素纹饰。他们消耗海产品的同时收集蜂蜜,从此有了甘甜的食物。
随着时间推移,3600年至3000年间,深圳塘朗山北侧,今西丽湖至长岭皮水库一带,密集出现居民点。考古学界经研究后认为,这是整个珠江口地区目前所知的最大史前人类聚落群。
2000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发掘。在一处名为屋背岭的山丘上“解剖”了聚落群诸多遗址中的一处。发掘显示,这一阶段的“深圳人”居于山腰,而将死去的亲人葬于山顶。他们沿袭着以釜炊煮的习俗,普遍使用肥足豆。从出土文物中,学者们毫无意外地发现“屋背岭人”与内地的关系。陶釜上常见的云雷纹以及肥足豆,都显示出3000多年前的岭南沿海地区受到了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圆形的陶支座以及陶釜、陶罐上普遍使用的复线梯格纹,则见证了屋背岭“深圳人”的本土创造。
历史时期,深圳与内地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原例次动荡都波及岭南。强秦南征,五胡乱华,明亡清兴,都曾引起大规模移民。随着新移民的到来,中原的技术与文化大举进入深圳。然而历代移民永远要面对的,是深圳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原本有着不同背景的“他”和“她”。
我很喜欢“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从考古角度观察,“来了就是深圳人”至少包含三方面含义:首先它是“深圳人”客源的客观描述;其次它是对深圳文化构成的历史概括;此外,它还解释了为什么深圳文化具有创新的基因。一群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你我,除了融合与创新,还有其他选择吗?
站在改革开放的原点看深圳历史,向前是40年,往后是7000年。今天的深圳,并非是单纯从一座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它也有久远的历史。深圳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来了-住下-融合-创新。一切都那么自然。多元与创新是深圳文化的固有禀赋。
历史塑造今天的我们,是不该忘记的文化常识。当我们奔赴“宴席”,两相“符合”,年节“祝福”,相互“关照”的时候,我们已经身陷历史。“宴席”即“筵席”。“筵”字反映了古人在席子上用餐。“符合”一词源于兵符(虎符),兵符必须扣合才能调兵遣将,这便是“符合”。“祝福”二字与敬神有关,“祝”字的本义是一人跪在神位前面祷告,“福”是在神位前面放置美酒以便祈福。现代人年节祝福,即来源于此。“关照”原指出关护照,“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出入方便,才要“关照”。
不仅语言、习俗是过去的产物,政治制度的选择,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的国家会以今天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各国的面前,并不是偶然现象或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是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今天的中国。往前一步说,无论其他国家的政治家还是我们自己,必须深刻理解和尊重中国现行的体制和制度。
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深圳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契机。
步履匆忙的现代人,必须感谢直立人迈出的第一步。千年文化积淀,要求我们深植文化根脉,继续开拓创新。
(深圳-汕尾两地五处史前聚落的古地貌调查课题组)
(本课题为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指导的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编号pdjh2023c32102;主持人胡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