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文物局联合金宝搏网站下载 开展2023年度“寻找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面向各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使用单位、北京地区各博物馆征集文物保护优秀事迹,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团体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由国土资源部牵头成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化石办”),其主要职责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相关技术服务、支撑政府管理、组建化石保护专家库等工作。
成立12年来,化石办围绕国务院颁布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开展多项工作:制定并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等规章制度,出台《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保护规划编制大纲》等规划文件;组织专家鉴定评审近300次,鉴定古生物化石近万件,配合相关部门查获多起古生物化石私挖盗采、非法出境等违法犯罪行为。此外,还致力于化石的保护利用,依靠其组织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建立27个博物馆或科普基地;通过建设化石村和特色小镇、筹划“守护远古的生命——海外追缴化石巡回展”等专题展览、编写化石科普读物、开展特色研学活动、组织多场化石保护论坛,在加强化石保护、促进化石科研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简称“首规委办名城处”)成立于2021年2月。成立以来,首规委办名城处积极促进央地协同、市区联动,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利用,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全市丰富文物资源,持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方面成果丰硕。
首规委办名城处全力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持续跟进位于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重点文物建筑内的非文物建筑腾退搬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利用工作中,首规委办名城处会同央地有关部门摸排核心区文物情况,建立数据库,研拟有关工作意见后正式印发;同时,促成皇史宬南院和北院实现整体预约开放、日坛圜坛对外开放,持续跟进贤良祠、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腾退修缮和保护利用工作。
此外,还借助北京市委党校、各区理论中心组学习、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等平台,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保护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课堂;组织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系列活动,编制出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汉英对照)》;依托“北京印迹”平台,打造“名城保护·大家谈”“一脉传城”等活动品牌;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展面向师生的“丈量中轴线”等名城保护科普教育活动。营造社会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香山革命纪念馆文物征集研究部
香山革命纪念馆文物征集研究部(简称“部室”)主要负责革命文物史料的征集、利用、研究、保管、保护等工作,自2019年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以来,文物征集研究部以老带新、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及重要突破。
部室紧密围绕纪念馆馆藏缺项及征集范围要求,联系开国元勋后代、爱国民主人士,扎实推进文物征集工作,众多珍贵革命文物入藏纪念馆。截至今年3月底,已征集革命文物史料5000余件(套)。在多场展览筹备中,部室积极推进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展品捐赠、借展和复制,为提升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展览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深入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撰写文物研究理论文章数篇,编写出版《百年征程中的香山华章——香山革命纪念馆文物文献故事选编》等革命文物图书。
在藏品管理保护方面,全面梳理馆藏文物史料,厘清文物史料流传经历,深挖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推进革命文物定级工作;不断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建设,完成近万项藏品条目信息录入,实现文物数据信息化管理。为确保革命文物入藏后具备适宜的保存环境及条件,在藏品入藏前后,对其进行严格消杀处理,实时监控文物库房温湿变化,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存放造成的损害。
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
近年来,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在履职中积极探查文物保护线索,对多处文物遗址进行勘查摸排,了解文物保护情况,与行政机关合力办理文物保护领域案件,为文物保护法治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为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第六检察部以保护古石桥、古河道、滚水坝等文物遗址为切入点,联手行政机关,积极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其中,督促保护大运河金口新河故道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大运河公益诉讼保护典型案例。
此外,通州区人民检察院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事检察院联合开展专项活动,督促修缮烈士墓地、溯源烈士信息。经查发现,在通州区内尹各庄村烈士墓地内葬有几十名烈士,但环境及整体保护欠佳。为此,办案组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3份诉前检察建议推进修缮,并持续跟进施工情况,协调各方问题解决。在修缮工程接近尾声时,通州区检察院针对该案召开公开听证会,对公益保护结果进行评议,取得了听证员的高度肯定。以办案为契机,第六检察部将该烈士墓地作为长期党建活动基地,定期进行烈士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个人
史可非
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职员
史可非自2008年毕业后至今扎根基层,从事文物保护专业技术工作。2021年借调至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从事中轴线保护相关工作。
带着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珍贵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史可非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十三五”西城区文物腾退、西城区古桥普查,西板桥考古发掘、郭守敬纪念馆开放等业务工作,为其进行文物保护利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完成地安门雁翅楼、京师贤良祠、历代帝王庙、杨椒山祠等专题研究工作;主持西城区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志设置工程、《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及预防性保护研究课题研究》与《圣祚隆长寺文物信息采集》等课题;承担地安门雁翅楼形制研究、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匾文复原、中轴线保护重点工作《正阳桥疏渠记》碑文复原等工作任务。
在多年一线工作中,史可非逐渐探索走出一条工、学、研结合之路,以工促学、以学深研、以研推新,加强保护。先后发表《试论清朝在对历代帝王庙建成统一多民族祭祀体系上的贡献》等论文数十篇和调查报告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5部。2013年入选北京市西城区第三届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名录,2017年荣获2015—2017年度“北京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表彰。
吕鑫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览陈列科、藏品研究科负责人
工作20余年来,吕鑫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文物研究保护、展览策划传播、古建修缮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为抢救保护传承中国民俗文化付出诸多努力。
在岗位上,吕鑫主要负责不断完善北京民俗博物馆藏品体系建设,征集保护研究民俗文物,抢救保护了“六必居”“同仁堂”等一系列老字号的重要传统民俗文物。截至目前,馆藏民俗文物已达8500余件(套)。
同时,吕鑫注重利用各类文物展览和线上媒体平台,北京民俗博物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组合作拍摄的《这里是北京——我们的节气》专题视频、策划“崇德尚善——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匾额文物展”等展览,充分挖掘文物内涵,展示传统文化价值。他还注重馆际交流,推动展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携博物馆精品文物赴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内蒙古鄂尔多斯、福建泉州等11座古代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举办“一带一路”系列交流展11项,展览直播累计关注量达400万人次;另一方面,带领团队先后引进昆明市博物馆“揭秘古滇国——滇文物文化展”、云南民族博物馆“滇韵——云南民族民俗展”、江海博物馆“尽扇尽美——江海博物馆馆藏扇面文物展”等展览10余项。
在吕鑫的推动下,一批馆藏文物和相关展览在线上精彩亮相,走进大众视野。2016年至今,他还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东岳庙七十六司及阜财殿东侧后檐抢险修缮工程”等文物修缮保护工程类项目7项。
朱玉京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利用科科长
自2015年起,朱玉京任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管理科科长,2021年起任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利用科科长。9年来,他亲历海淀区文物事业从基础较弱的过渡期发展到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新阶段,是海淀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朱玉京坚持重心在基层,通过广泛通知、印发文件、组织培训和各类会议,推进部门监管责任、属地街镇主体责任、文物管理使用单位直接责任得到切实落实。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础上,他带领科室同事率先完成了10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档案制作和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文物记录档案110万字,基础台账清晰,为全面掌握文物现状、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海淀区实际情况,朱玉京海牵头梳理明确了文物保护各类项目评审流程,编制申报审批模板,相关行政许可程序不断完善。
2020年9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从示范区申报到创建的全过程,朱玉京始终是主要承办人,他积极对接协调各牵头单位,统筹整体工作推进,组织各类会议调研、撰写文字材料。同时,他还直接负责海淀区不可移动文物智能保护系统、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建设、示范点位文物活化利用等重点项目,参与并推动了清华园车站旧址保护利用、文物巡查员队伍建设等项目,工作经验具可复制推广性。
续晓玉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
20世纪90年代,续晓玉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居寺工作。怀着对文物事业的热爱,30年里,她从一名普通讲解员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物科科长。
为确保文物安全,她不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畏山高路远、严寒酷暑带头进行安全巡查。在云居寺文物管理处2019年实施的第一期云居寺藏明代纸经和清代龙藏木经板保护修复项目中,她带领文物科和修复方人员严谨认真地完成繁杂的文物点交工作,积极组织并参与项目阶段性验收,使云居寺珍藏的明代纸经等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和修复。
在日常工作中,续晓玉精准管理,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通过理清工作思路、高度关注细节、勤于沟通联络、发挥带头作用等措施,安全有序完成了分管的文物库房管理、文物本体修复、文物本体病害调查、藏品移库、文物数字化等工作。近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个外展、20余个内展的策划及布展、6个展陈改造项目、5000余件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4个库房改造中涉及的5万余件(套)藏品移库及2万余件文物的病害调查等工作。
张延坤
昌平区南口镇市民活动中心主任
2008年4月,张延坤从部队转业到昌平区南口镇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完成本职工作,以军人的作风忠于职守,勇挑重担,为文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以来,张延坤参与研究制定南口镇文物保护制度6项;组织开展巡查检查60余次;收集照片资料1.8万张;为文物单位安装铁艺防护栏设施900多平方米;对文物安全监督员每月以会代训150余次;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60余份;悬挂保护文物宣传横幅200余条;参与撰写《南口名胜古迹》等文物书籍3部。
作为一名文物基层管理者,张延坤多次阻止对文物的破坏行为,即使逢年过节,也坚守岗位,默默守护文物安全。他不断走进田间深山和档案资料室,测量、查阅文物的精准数据,成功申请专项资金为南口城、佛岩寺遗址等文物单位安装护栏。还通过加装摄像头,使31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组织文物安全监督员采用“文物e巡查”小程序开展每日巡检工作,实现了风险问题及时发现、上报与处理,保障了文物安全。
王保全
平谷区金海湖镇将军关长城保护员
王保全是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将军关村人,万里长城北京段最东端、从河北进入北京的一处重要关口——将军关长城就位于此地。2020年10月,通过竞争上岗,王保全成为一名光荣的长城保护员。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身边的长城。
工作中,王保全履职尽责,认真完成所辖段长城的巡查保护工作,及时发现、劝阻游客和附近村民对长城的破坏行为,并通过讲述长城故事、村内循环广播进行长城保护知识及相关法规宣传,有效减少了保护区域内攀爬、耕种等行为。巡查时,他在群众帮助下发现了两枚作为长城防御武器的石雷并及时上报;他还自发收集村民建造老房子使用的长城砖,将收集到的70余块长城砖全部用于长城保护修复。2022年9月长城开始进行修复工作,施工期间,他帮助施工队协调用水、用电、住宿等,长城修复工作在2023年初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