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针对文物保护和项目建设协同难题,创新预审预判、提前介入两个机制,打通贯通基层平台,重塑文物保护工作体系,涉文保项目审批周期较以往缩短60%以上,2022年未批先建、施工破坏情况同比下降80%。
构建预审预判机制
实现文物保护前置
数据集成,文物资源可视化。统一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实现文物资源动态更新、开放共享,打造“城建+文物审批一件事”应用,集成全区1000余个文物点位基本信息、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等数据,实现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可视化。
用地对比,红线冲突自动查。在文物“一张图”基础上增设用地比对数据分析模块,建设单位设计时上传土地坐标即可获取土地涉保分析报告,明确地块是否涉及文物保护区域范围、涉保面积及四角坐标等,以便提前避让。目前已服务项目规划18个,提前规避红线冲突5次。
政策宣讲,文保意识补短板。针对建设单位文保意识普遍较弱问题,在提供红线冲突查询服务时,由文管中心组织开展面对面普法宣讲培训。针对重点文保单位情况复杂,以及“三普”登录文物易被忽视等问题,每年召开文物政策解读会,编制优秀涉保建设项目案例集,发放至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和建设主体单位。
构建提前介入机制
加速重大项目落地
提前参与设计。在重大项目谋划阶段加入文保专项议程,组织文保专家开展方案评审修订,在充分符合文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利用资源、实现设计效果。如组织专家参与设计虞余运河(驿亭段)保护区划内住宅更新设计导则,在充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解决沿线6个村落民居的新建、翻建需求。
提前开展考古。建立考古前置机制,对涉及省保及以上文物保护范围的土地与建设项目,提前开展考古调查、勘探等工作,极大缩短后续涉建项目审批前的等待时间。如2022年提前6个月完成全区拟出让经营性用地考古工作,顺利保障3宗地块抢抓上半年房市窗口期完成出让。
提前分类审批。发现建设方案可能涉及相关文物保护区划的,基于不同保护级别和类型开展分类审批。向建设方提前告知各类审批事项的设立依据、申报条件、材料要求、办理时限等,针对易错易漏环节作重点辅导,确保审批材料一次提交、审批流程一次流转、审批时间一目了然。
对接贯通基层平台
健全文物保护体系
构建文保网格。统筹全区文物资源基础数据,贯通“城建+文物审批一件事”应用与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实现系统对接和文物事项审批流转等功能联调,区级针对审批踏勘需求或文保线索发布协查指令,镇村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文物保护模块核查反馈,或在平时工作中发现涉文保类问题时发出预警。
实施闭环管理。文管中心专家在申报审批成功后参与项目技术交底会,明确文保相关要求细节,确保按照批复设计方案执行。项目动工前,根据文保单位风险等级和实际需求,分类配置视频监控或电子巡查系统,实现项目施工全过程监管。
加强巡检力量。完善文物保护安全外部排查信息网格,组建乡镇、村社网格员和业余文保员两支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和街村文保员便捷易达优势,将窑址、墓葬等137个偏远零散文保区域纳入常态化巡检,排除私自建设行为损坏文物等风险隐患。 (上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