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研究院是四川省首个设在县(区)的副县级文物保护机构。该院成立以来,创新引人用人机制,探索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校地合作模式,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打造四川县域文物人才新高地注入了源头活水。
树立“三理念”,锚定校地合作“新目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刚性引进16名文物保护、艺术设计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柔性引进1名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博士担任研究院业务院长,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树立“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理念,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优势和安岳石窟文物资源优势,合作开展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项目,实现双向赋能、互促发展。树立“多元开放、各方联动”理念,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开放合作,构建文物保护尤其是石窟寺保护的多学科研究和多重价值挖掘体系。
建立“三机制”,开启校地合作“新模式”。建立专家合作机制,整合利用安岳大足文物保护利用专家智库资源,联合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南方潮湿环境下石窟寺防风化关键技术研究,共同策划申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制定人才提升战略计划,常态化组织专业人才赴高校院所培训学习,先后选送7名硕士研究生前往云冈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建立学术辅导机制,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专家作专题辅导讲课11次。
打造“三基地”,拓展校地合作“新平台”。打造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学与研究基地,合作完成《林凤镇侯家湾摩崖石刻考古调查简报》等学术论文32篇,正在联合编制《安岳石窟总录》。打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安岳工作站,联合开展“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项目”四川地区专项研究等科研课题3个,实施千佛寨摩崖造像抢险加固等文物保护工程7项。打造“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创作以安岳石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84幅,让石窟“活”起来,将文化“亮”出来。
实施“三举措”,提升校地合作“新成效”。实施“项目带”,引进西北大学高水平团队实施毗卢洞抢险加固等项目,安排专业人才跟岗锻炼47人次,全力提升本院人才实操项目策划、设计、施工的能力。实施“课题培”,联合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策划设计“安岳县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工程)管理研究”“安岳县博物馆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研究”等8个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成果,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施“交流学”,邀请20多名专家在安岳圆觉洞开展石窟文物修复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演示,逐步提高专业人才石窟文化研究水平。(杨秀伟 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