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地区摩崖石刻类文物劣化状况调研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周兴 范浩东

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岛屿众多,自古就有“海中洲”之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更是名闻海内外,加之历史上防海将领巡洋会哨到此,留下了众多摩崖石刻。但因为舟山地区潮湿、多风、强日光等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开展摩崖石刻类文物的调查和病害防治极其有必要,而且舟山摩崖石刻类文物保护也可以为中国沿海其他地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借鉴。

有鉴于此,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申请到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舟山地区摩崖石刻类文物劣化状况调研评估项目》,搜集整理现有资料、开展环境调研、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了舟山嵊泗县、普陀山等地摩崖石刻的病害调查、取样与分析化验,并通过对病害情况的统计进行分析研究。自2021年上半年以来,本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所涉及的40余处摩崖石刻类文物进行了资料搜集、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并根据实地调查和分析结论,对之后典型微生物病害、石质样品分析背后所反映的海岛地区摩崖石刻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摩崖石刻类文物资料

前期“三普”调查数据显示,舟山市现存摩崖石刻45处,其中省保5处、市保7处、县(区)级9处、县(区)文保点1处和未定级23处,包含石刻单体接近150款,年代为元代至民国。

这些摩崖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人文价值,有击杀倭寇、巡洋会哨和礼佛参禅等不同内容,体现了舟山作为古代海防重哨、佛教圣地的重要地位,是研究舟山地区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历史遗迹。但因为摩崖石刻所处临海环境影响,部分摩崖石刻风化、酥化严重,字迹已难以辨识,已严重威胁到石质文物本体的保存寿命,亟需进行保护。

image.png

病害综合调研情况

通过开展的实地调查,项目调查组掌握了舟山地区摩崖石刻文物整体保存状况,以及舟山地区沿海摩崖石刻不同年代文物风化程度的病害特征,从而为探讨沿海自然环境对摩崖石刻类文物劣化进程的影响提供了数据参考和样本。综合来看,舟山地区摩崖石刻类文物自然病害主要有苔藓及微生物、蔓生植物及日晒雨淋等几种,基本为“多病缠身”状态。

苔藓及微生物病害  无畏石摩崖石刻位于普陀山梅岑峰东南巨崖上,面朝南向,北部为山体,石质为沙粒质花岗岩,石刻高出路面约17米。因受潮湿的海洋气候影响,石刻表面苔藓、微生物为主要的病害,微生物斑状分布,呈浅黄绿色,满布文物本体,个别字口已遭侵蚀,导致模糊不清。其他的如灵鹫峰、朝阙玉柱等也有同类病害。

蔓生植物影响  除苔藓、微生物之外,在调查中发现藤蔓植物对摩崖石刻的安全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山海奇观摩崖石刻前后均为洋面,受海风、海水潮气前后夹击,藤蔓、微生物兼有,并且有多处起翘、空鼓,情况再严重即会大片剥落。“说法台”处上方薜荔爬藤分泌物已对石刻造成大面积污损。

圣姑礁摩崖石刻群位于海上突起的礁石上,石刻常年受海风、湿气吹袭,尤其是夏季日光及紫外线尤为强烈,无遮挡物;加之石质颗粒较粗,触手可落;石刻刻痕较浅,落款字体已风化无存。除此之外,问题最严重的是爬藤植物。植物强有力的吸盘式卷须势必对文物造成危害,后期清除藤蔓也会造成石刻表面受损。

裂缝移位  产生严重裂隙及移位的较少。珠宝岭北摩崖石刻处岩体上方严重移位,最宽处有5厘米以上,有一处石刻已发生错位和残缺。因常年气候湿润,裂隙处已有植物根系生长,根系粗大之后又会加剧裂隙的变大。

其他因素病害  部分文物因常年受潮湿海风吹袭、海水溶蚀和渗析,虽未发现微生物等植物病害,但石质表面风化程度也较严重,个别已经有裂隙、酥化现象,即便年代较近,但原刻字前铲平的表面已坑洼不平,石刻字迹也多有被盐碱物质侵蚀者。潮音洞、短姑码头等即属此类病害,抗倭摩崖题记处情况更甚。

病害成因分析

本项目研究对象为舟山不同岩石种类、不同年代、不同自然环境下具有典型病害特征的摩崖石刻遗址。通过对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石刻文物风化产物与石材本体理化性质关联性综合研究,分析石刻病害在物理、化学、力学、矿物成分等表观特征,揭示该环境下石材劣化机理,以探讨该类文物的保护思路。

气候环境  舟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强烈,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冬季霜降较少。据统计,舟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96.9毫米,但舟山本岛降雨量自1981年明显增多,其他各岛情况类似。气温则自1990年代明显上升,为苔藓、真菌性微生物和藤蔓类植物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检测到的海水盐度一般在30-34‰之间,高盐中心值可达34.5‰,腐蚀性较强。

在露天、不可移动、海洋环境这些对石质文物保护均不利的条件下,气候环境因素应当是舟山摩崖石刻类文物病害产生最主要的“有利”条件。

石质差异  根据资料,舟山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新昌—定海断隆的东北部,出露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陈蔡群变质岩,上侏罗统、白垩系火山岩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局部零星出露下白垩统玄武岩及燕山晚期侵入岩。为了对石刻劣化机理和石质载体有清晰的认识,探讨不同岩石种类可能存在的病害分类差异也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人员对普陀山、嵊泗共7份石刻样品进行病害取样,选取了病害有代表性、临近区域进行采样。根据偏光显微镜薄片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主要为花岗岩、条带状花岗岩、含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几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

石质不同导致病害差异体现在:花岗岩、变质岩因本身较粗糙,个别包含的颗粒较大,在同样的条件下,自身风化、颗粒脱落相比苔藓、微生物对文物安全影响要大;页岩受力、热力不均后较易呈片状掉落,情况更差。

有鉴于此,调查人员还对18处摩崖石刻所在基体岩石的里氏硬度进行了监测,显示舟山地区摩崖石刻里氏硬度在300-600之间,总平均值约在500.8,不同的区域风化值不等。这些科学的检测数据可能会为测算石质差异导致风化程度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分布位置  位置的不同,大体上病害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无畏石、西天门摩崖石刻,离海稍远、靠近山体且有树木遮蔽处的石刻自然风化程度较低,而苔藓、微生物及蔓生植物严重;近海、无遮阴处石刻遭受紫外线的照射较多,苔藓、微生物不易生长,盐碱侵蚀、酥化、裂隙则较多发生,如潮音洞、千步沙摩崖石刻等。

摩崖石刻保护对策

考虑到摩崖石刻保护的困难程度,石质文物的保护理念、保护方法等行业内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也就无法提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故而,我们综合对比舟山地区与其他地区摩崖石刻所处环境的异同,有针对性地借鉴其他地区摩崖石刻的保护方式。

针对物理风化  多风、石体颗粒较粗,这些客观条件是进行保护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为能够保存第一手材料,本文认为进行传拓或数字化保护应该是首选,因为毕竟拓本保存的重要文物信息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2018-2020年舟山文物部门首次对全市摩崖石刻进行了传拓,留存有纸质资料,未来可用于复原、展示和研究等工作,这种保护方法较为传统。

针对酥化、裂隙严重的摩崖石刻,在不损害文物本体的原则下,则需借助现代科技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三维扫描、图像采集等手段同样能够进行细节还原。相较于传统拓片的优势之处还在于数字化保护具有的立体、多维度场景运用,配备VR等设备,能够使参观者拥有更为真实的体验感,数字化保护将是大势所趋。

针对化学风化  咸雾围绕、雨水浸蚀这些酸碱化合作用,是舟山所有石刻的共病,导致了石刻表面字迹的劣化。针对九华山等地摩崖石刻保护对策,可使用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对石刻进行表面封护,减少雨雾等不利环境的影响;有条件的崖面可以在石刻上方安设倒流装置,及时疏浚、排除多余的雨水。

而海水腐蚀是相对特殊的一种,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舟山的几处石刻更具有独特性。能否运用有机硅进行封护,以隔绝与海水的接触,目前尚未搜集到类似案例。

针对生物风化 上文已经指出,植被、海洋生物对摩崖石刻的影响,需要加强管理,及时进行清除。如何减少微生物对摩崖石刻的危害,有专家提出控制环境、长期监测和及时处理三点处理意见。像舟山这样基本为裸露在露天环境下的石刻,保护对策只能采用后两点。长期监测微生物的生长、蔓延情况,以及适时采取手段进行抑制,如使用抑菌剂或采取对石刻保护无害的手段。

无论是雨水、海水、植被还是微生物,都是在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增加摩崖石刻表面的风化程度。希望舟山海岛地区摩崖石刻病害分析、保护对策的提出,能为中国沿海摩崖石刻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作者单位: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4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