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工作需要重新整理馆藏文物的中英文介绍资料,以及日常在英文讲解中会被问到的一些问题,于是对文物藏品的对照翻译工作产生一些感悟。欲以本文与学者们探讨其中关于青铜器名称翻译中的几个观点。
一是理解文物本身及不同的文化习惯。换位思考,明确翻译目的。无论翻译成英文还是其他语言,都是希望使用该语言作为日常沟通的人群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物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翻译中应有一些符合语言习惯的对于器物的描述。如关于“盘”的名称,有的博物馆翻译成“Water Vessel”;关于“卣”的名称,有的翻译成“Wine Container”或者“Ritual Wine Container”。这些翻译都是依照物品对照现代生活的用途来标注的,使观者一目了然。
如果需要按照拼音来翻译,才能更好诠释物品的信息,则应该在括号中标注出器物用途的解释。
这样就需要翻译器物名称的人非常准确地了解被翻译的物品信息,不仅如此,还需要了解英文中所对应的含义以及常用的说法。如果生搬硬套用字典当中对应的词汇,即使翻译对了,也可能会使观众产生疑惑。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以对照当代物品用途的名称为器名,括号中标注对应的器种名称拼音。如“簋”,定名为 “Grain Serving Vessel(Gui)”。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小的细节,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定名,还会根据同一器种的用法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改变,而使用不同的名称。例如,一件标注为公元前12世纪之前的乳钉纹铜簋,被命名为“Food Serving Vessel(Gui)”,而其他几件标注为公元前11世纪之后的铜簋则使用“Grain Serving Vessel(Gui)”作为名称。很显然,整理名称的人留意到了簋在起初并不完全是盛放煮熟的谷物,而是也有发现作为盛放肉类的器皿使用。
现代的物品翻译起来相对较为容易,由于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产生,使得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在宏观角度水平较为一致。但是古代的器物,这些名词,是对于现代人而言较为陌生的。因此,从古代释到现代,现代译成英文,便是要跨越两道桥梁。因此,作为青铜器的翻译者,既要了解青铜器的基础知识,又要了解英文的使用方式。
二是关于名称的标准问题。选取了几个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所标注的青铜器名称作为参考借鉴。虽然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类国际综合类博物馆,对馆藏青铜器都有自己的研究,但是在调研当中也并未见标准化的青铜器英文定名模式。
大英博物馆采用了最简略的定名。除了知名的一些藏品,如“康侯簋”命名为“Kang Hou Gui”等之外,其他的青铜器文物名片、展品信息都较为简单,以器形名称命名分类,如一些不太有名的簋,介绍中提到有多字铭文,但名称未加铭文、器物特征等信息,而以最简练的方式命名为Gui。一件商代的铜鼎,内铸铭文“马羊先父乙”,另一件西周晚期无盖山纹壶内也有清晰的铭文,但这些均不以铭文和纹饰特征定名,只是在描述中介绍。
有趣的是,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在展品名称中加入了简练的主要纹饰信息,而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等都不会对于器物的纹饰和装饰特征进行提炼置放在名字中。将朝代、纹饰特征等加入物品名字的通常是在国际上一些较为知名的拍卖行出现。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青铜器展品名称将用途列为首要名称,将原始器形名称如ding,gui,he等用括号加入其中,并在末尾加入主要纹饰信息。例如:“Ritual wine container (fang yi) with masks(tao tie), serpents and birds”,将方彝的拼音放在器物功能翻译的后面备注,将饕餮纹放入纹饰备注,“Ritual Grain Server(gui) with Masks”将“簋”字的拼音和纹饰都加入名称当中。这样器物的名称信息识别性较高,但是有时会因名称过长导致观众不容易记住。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铭文标明了器主身份,以中文名称为准翻译,比如毛公鼎的翻译就是完全按照中文拼音音译的。散盘翻译成“Pan water vessel of San”在名字中加入了铭文关键字和器物的用途。偶尔有些器物也会加入很少的纹饰特征。
上海博物馆的展品英文翻译也常被作为参照对象。在名称中标注用法和重要历史信息。如“噩侯鼎”被翻译为“Ding(Food Vessel)of the Marquis of E”把功能和器主人身份全部包含进去,使观众第一时间掌握展品的重要信息。
这些优秀的案例都可以作为青铜器名称翻译的向导,无论是以实际用途为主名,还是以ding,gui,ju等器物名称的拼音为主名,都是将二者对照共用,更快速准确地使观众理解展品。目前,全球的博物馆对于青铜器的英文名称翻译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在展览中使用统一标准才有助于观众的阅读习惯。
三是参考中文定名标准。参考中文的定名标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更能尊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青铜器专家杜廼松于1999年发表于《中原文物》的一篇文章《全国铜器鉴定定级概论》中提到关于青铜器定级命名的一些观点,其中就讲到了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定名原则。这一点可能基于对铭文的研究等因素,一般海外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体现不为明显。他还提到了器名要注意形制、纹饰的特征和一些突出的特征。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青铜器名称翻译。因此,在翻译当中,找到适合本馆展示需求的标准化翻译方式,参照海外博物馆的统一说法,以及定级命名的原则,可以更好地使传统文化走出去。
最后,注明西元对应年代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点之一。但是有关“晚期”“早期”的对应年代翻译,还需斟酌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