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说唱俑“活”了——国博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受到欢迎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文编

image.png



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近日,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穿越两千年,在国博的剧场上“活”了起来。这正是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

着力还原的人物服饰,寻找来自经典古籍中的故事灵感,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沉浸在遥远的中国故事中。舞台上时而眼花缭乱的市井百戏,时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时而幽默的对白,时而高昂的唱词,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传统的杂耍、说唱、戏曲等表演艺术与舞蹈、相声、说唱等融合,将东汉说唱艺术中的诙谐和其蕴含的乐观精神,通过年轻演员传承、复活、展现给观众,让静谧两千年的文物在国家博物馆的舞台活起来。观众们在演员生动精彩的演绎中,穿越到了两千年前的东汉,经历了一段那个时代黎民百姓的跌宕人生。

image.png

击鼓说唱俑代表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创作团队以此为灵感,利用多元的表现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让馆藏文物在舞台“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据主创人员介绍,这次两个机构跨界联合创作,是一次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是一次新时代文艺领域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是一次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集成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深度创新。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博物馆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馆藏文物活化工程。该工程积极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新途径,努力让更多馆藏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融入网络;建设高水平云展览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阐释、传播国博馆藏的深刻内涵;推出依托文物创作的舞台剧,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通过馆校合作,跨界融合开发文物活化舞台剧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盛世欢歌》是我馆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国博馆藏文物活化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说。博物馆是收藏展示文化精华的特殊场域,今人和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跨越文明的精神交流。所谓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本质是今人的智慧创造、理解、复活古人的智慧创造。《盛世欢歌》活态创演的特色,恰恰在于“融”和“趣”。既有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有文博与教育的交融,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交融。同时,抓住了说唱俑最大的本领——有趣喜乐,无论个人经历如何起伏,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

此剧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大文化战略的孵化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主创充分发挥双一流科研和学科力量,将“90后”甚至“Z时代”的年轻群体对文物的热爱与专业相结合,把艺术创作的敏锐触角伸向两千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锦江之畔的俳优。全剧以静静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为底色,以汉代的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三个单元故事、四个场景、数十年光景,生动再现生活在汉代社会底层的俳优人的生命起伏,于跌宕境遇和悲欢离合中讴歌卑微却乐观的灵魂。 (文编)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6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