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绽放新光彩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记者 李瑞

稻城皮洛遗址填补川西高原旧石器考古空白、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启动建设、2022年开展社教活动6039场……作为文物资源大省,近年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深入拓展文物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扎实推动四川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绽放新光彩。

筑牢文物事业发展根基

多年来,四川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断完善文物工作机制,健全文物法规体系,充实文物资源家底,增强文博队伍力量,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事业发展根基日益筑牢。

工作机制有效加强。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省级各部门、各单位强化统筹协作、加强政策供给;各地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将文物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文物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护条例》《绵阳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颁布出台,《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等修订实施,为四川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摸清文物家底才能更精准地实施保护。目前,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62处,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5万余处,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96个、省级传统村落1165个,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为保护好丰厚的文物资源,四川省不断增强文博队伍力量,2018年重组四川省文物局,核定行政编制29名,四川省委编办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挂三星堆研究院和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核增事业编制102名。全省21个市(州)及绝大部分文物资源丰富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加挂文物局牌子,文博机构达407家,从业人员增至5500余人。

探索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新模式

四川石窟寺分布广泛、题材多样、延续时间长、地域特点突出,是中国南方石窟和中国晚期石窟的典型代表。据专项调查统计,四川现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中小石窟寺数量众多是四川石窟的突出特点,如何更好地实施保护利用一直是个难题,四川省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四川省8部门建立四川省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出台《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采取分类建设、试点带动、认定授牌、动态管理的方式,按照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全面铺开的步骤和“一点一策”的思路,建设认定一批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推动中小石窟保护利用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文旅产业发展。目前,已确定9个县(市、区)的9处石窟寺作为探索启动阶段试点建设点位;同时,结合“雪亮工程”等建设四川石窟寺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推动四川省1512处中小石窟寺安装安防视频监控,织密中小石窟寺安全防护网,逐步实现中小石窟有人管、有经费、有利用,逐步探索建立起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新模式。

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为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四川全面推进四川石窟保护工程,统筹开展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实施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广元石窟、巴中石窟、荣县大佛、牛角寨石窟等一大批石窟寺保护重点项目。同时,创新石窟寺项目工程管理,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方式,有效保障石窟寺保护工程质量,抢救保护了文物本体,改善了文物生存环境。

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大力提升石窟寺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水平、推进石窟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样是四川文物工作的重点。仁寿牛角寨、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安岳卧佛院等石窟寺在进行考古清理时,发现窟前建筑遗址并出土佛造像及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先后发表石窟寺考古调查简报100余篇,出版石窟寺内容总录6部、石窟寺考古调查报告7部。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川渝两地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推动川渝石窟共同保护、联片开发、合作双赢,积极打造乐山大佛等石窟寺精品旅游线路和大石刻文化旅游品牌,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考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川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多元一体。

四川在考古发掘与研究中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拓展考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创造性创新性地采用了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结合、精准发掘和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40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建立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保护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考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以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为示范,四川在旧石器、古蜀文明遗址、巴文化遗址等考古项目中逐步推动多学科协同和综合研究,多单位多学科聚力,科技优势在考古领域发挥成果初显,发掘研究全过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在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三星堆工作站”“三星堆研究中心”等先后成立和挂牌,对于加强考古与研究、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四川通过实施六江流域、川西高原、成都平原等区域性考古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等文化线路综合调查,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等各时期重要遗存专项调查,基本摸清地下考古资源状况,特别是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近百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四川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多项空白。

在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上取得重大成果,稻城皮洛遗址发现距今13万年至20万年的多个人类活动面、用火遗迹,出土和采集各类石制品10000余件。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约17000件,器类器型丰富多样,其中许多为国内首次发现,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宝墩遗址发现了成都平原迄今为止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房屋构件。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经过连续五期的考古发掘,出水各类珍贵文物74000余件,实证了张献忠沉银之地,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增添实证。

博物馆发展成果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近年来,四川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体系逐步完善,陈列展览水平日益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藏品保护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四川省内博物馆已达425家,宜宾市博物院、成都自然博物馆、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要博物馆建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即将与公众见面。

在博物馆展览方面,如今四川各类博物馆开放的展览已超过1000个,每年吸引6000多万人次观展打卡,其中不乏“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等现象级展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庙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诗圣文化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太阳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大祭祀”、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复活节”等博物馆文化活动已发展成为广具社会知名度的地方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支持博物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充分激发其活力,是四川博物馆发展的一大特色。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有一座由26个展览场馆组成的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它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理念,采用“聚落式”视角,结合“博物馆群”“泛博物馆”等概念,将20余座博物馆汇聚在一起,使之相互关联成为一个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艺术博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完整系统。

通过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引领,新增一批小微博物馆,串联起城市和乡村的景点、餐饮、购物、风物等,使博物馆成为集合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非遗手工体验、旅游民宿等功能的多元文旅枢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四川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持续发力,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断发展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川各地博物馆普遍设置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或教育课堂,并开发了多层次、多主题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成都博物馆在全国首创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青少年教育新模式,综合运用课程讲授、展厅探秘、互动体验、工坊制作、特色展演等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围绕博物馆常设展览及临展以“一月一主题”形式展开,内容涵盖历史、民俗、非遗、自然、节庆、美育等多个方面,充分满足了少年儿童在博物馆学习体验的需求。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送展去学校、去社区、去“三区三州”,累计开展活动百余场次,足迹遍布全省21个市(州)。同时,加强机制创新,推广与市、州馆联合办展的模式,着力实施“大手牵小手”工程,激发基层文博事业释放新活力。

推进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川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红军长征、川陕苏区、伟人将帅故里、英烈故居、抗战大后方、两弹一星、三线建设、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主题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00余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32家。

为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四川下足了功夫。坚持保护第一,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完成红军长征、抗美援朝、三线遗产、机要交通、红色标语、抗战等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省政府核定公布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省文物局公布第一、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实施全省革命旧址、场馆排查评估及规范提升行动,靶向发力,督促1600余个排查问题整改落实。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大力推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懋功会师、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国家重点展示园建设,实施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红军长征过石厢子旧址等一批长征文物修缮保护工程。与陕西、重庆签署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牵头编制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共同推进川陕片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启动实施一批保护修缮重点工程,通江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梓潼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两弹城)、苍溪黄猫垭战斗遗址等保护修缮顺利完成。

四川立足革命文物资源富矿,把加强研究阐释作为深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核。举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与理念创新论坛、四川长征精神主题论坛,成立长征精神红色教育培训联盟、长征精神研究会。推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单位分别联合四川大学、西南交大成立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步整合文物、党史、军史、地方志等各方面研究力量,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革命文物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推出了5批50余项有价值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实施中小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百馆”提升行动,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实施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项目,推动实施展陈提升项目50余项,高质量完成江姐故居、赵一曼纪念馆等一批改陈提升项目,推出“红军长征在四川”“红旗漫卷大巴山”等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精品展陈。通过全面、细致展现革命文物背后的峥嵘历史,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更有历史“温度”和精神“厚度”。

下一步,四川将全面加强文物资源管理和系统性保护、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推进文物活化展示利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27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