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祠掠影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柳建明

image.png

郑公祠,又名“郑公庙”,位于山东高密市原双羊镇后店村西,地处潍河东岸,砺阜山之南,是人们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而建。祠后为郑玄墓。

郑玄墓前原立有一对唐代石狮,现遗存一只,收藏于高密市博物馆。该石狮通高113厘米,通宽60厘米。呈蹲立状,胸脯圆鼓,头向一侧歪扭,体形健硕,显得温顺而又警觉。郑玄墓周围七华里内均为郑氏家族的墓区,习称“郑家茔”。今所知的墓葬遗址有:郑玄八世祖郑崇墓、郑玄之子郑益恩墓、郑玄之孙郑小同墓。

元代于钦《齐乘》云:“(郑玄)墓前有庙,庙南有唐开元碑。”据史料载,该祠在唐代扩建重修过。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荆州刺史史承节过高密,为重修郑公祠撰写《郑康成祠碑》。碑已佚,碑文收录于《全唐文》,约1700余言。文中有“云愁庙古,月暗坟荒。旧碑先殁,新石再彰”的描述,可知祠、墓在唐以前就已存在,至唐破败荒芜,原碑《郑先生碑铭》(传为赵商所作,阮元在所撰《重修郑公祠碑》文中云:“赵商汉碑,未传于著录。”赵商,东汉河内人,郑玄弟子)也湮灭无存。据清乾隆十九年(1754)《高密县志》记载,清雍正九年(1731),郑氏裔孙山东布政使郑禅宝重修祠、墓,置祭田20亩,邑人单伦又捐田10亩。至乾隆六十年多次重修之后,郑公祠分前后两殿,占地约80余亩,房屋99间。高墙大院内,林木森森,松柏参天,蔚为壮观。而到了清晚期,只余祠三间和一院落,院东开有一门,名“通德门”。这可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高密县志》中的郑公祠插图一窥全貌,郑玄墓位于祠院北墙之外。从繁华到落寞,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得而知。民国初年所修郑公祠内存有郑玄、郑益恩、郑小同三座塑像。后因战乱和其他原因,通德门遭拆除,塑像被毁坏。

1978年扩路,郑玄墓由祠院外移入祠院内。曾在郑玄墓中出土汉代陶罐、陶勺、陶碟等物,现收藏于高密市博物馆。其中有两件宋元时期的瓷碗和一方陶砚,疑为后人整修坟墓时补添放入的。随葬品粗陋简朴,与普通老百姓相差无几,和唐荆州刺史史承节在《郑康成祠碑》中所言“遗命薄葬”相吻合。

1987年、1993年,高密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多次对郑公祠进行维修加固,现存建筑仍保持民国初年重修原貌。祠南向,共有三间,为高台建筑,砖石结构,硬山顶,高8.1米,长9.6米,宽5.7米。从地面到祠门口筑有22层台阶,台高4.7米。门上方悬一匾额,书“郑公祠”,左右楹联为“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祠四周筑有围墙,其南北长16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祠内西墙镶嵌明代刻石一方,上刻明弘治七年(1494)高密知县刘凤仪题写的七律诗《谒郑公祠墓有感》。祠前东西两侧存石碑两方,一方为金永安五年(1200)《大金重修郑公祠碑记》,碑为白理石质,高2.5米,宽1米,记载郑玄简历及功绩。另一方为清乾隆六十年《重修郑公祠碑》,碑为青石质,高2米,宽0.8米,由时任山东学政阮元撰文并题额,记述重修原因及规模。祠后为郑玄墓,墓东南立有清乾隆十四年七月所刻“汉郑康成先生之墓”石碑一方,碑高1.8米,宽0.8米。落款为“山东海防使者仁和后学沈廷芳敬书,高密令吴县后学钱廷熊谨立”。1986年,郑玄墓被高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前尚存古柏一株,老干盘曲,状若虬龙。树虽死而杆犹存,文献载:“祠前有古柏,相传公(郑玄)手植物也。”明代年间,被定为高密八景之一,谓“郑祠古柏”。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进士、诗人夏畴(高密人)写有《郑祠古柏》一诗,云:“汉劫斯文尽,东来吾道光。盛名传里社,古木老风霜。露滴涛声韵,龙蟠云色苍。树存人已远,凭吊坐清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6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