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在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中欧物流工地M19墓葬出土一件骨尺。骨尺长23厘米,宽1.4~1.5厘米,厚0.4厘米,重24克。寸与寸之间距离不等,为2.15~2.45厘米。一端有孔,孔径0.2厘米, 以便穿系。骨质淡黄色,整个尺面两头微翘,中间略有弯曲。正反相同墨色纹饰,尺面绘有边框,边框内绘主体花纹,有孔一端纹饰漫漶不清,无孔一端先是一组锯齿纹,第二组是一组菱形网纹,第三组是一组云纹。尺的表面和两侧用墨线刻出十等分线,整个骨尺小巧玲珑,纹饰精美。
尺是人们必备的生活工具,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就尺度来说,自商代出现之后,经过两周时期的发展,从“布手知尺”到“累黍定尺”,从东周列国的各不相同到秦统一度量衡,到汉代承用秦制,尺度已经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汉书·律历志》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也……一分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申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云:“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裌裙,晚成单罗衫。”刀尺已成为古代妇女时刻不能离身的日用品。
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逐步得到深化。1937年,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已经注意到古代度量衡研究需史籍与实物相结合,并得出结论:西汉一尺合27.5厘米,新莽一尺合23.04厘米或23.75厘米。1964年,曾武秀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实物资料对汉尺进行概括认为:西汉一尺为23~23.1厘米,新莽一尺为23.1厘米,东汉一尺为24厘米。1975年,天石根据考古出土的度量衡器、度量衡铭文,总结汉代尺度的数值:西汉前期(文、景、武帝)一尺合今22.5~23.5厘米,后期(昭、宣帝及以后)一尺合今23.5~23.75厘米,新莽一尺合今23~23.1厘米,东汉一尺合今23~23.8厘米。
1992年丘光明出版了《中国历代度量衡》,该书收录了1990年以前各地出土和各级博物馆的汉代尺度实物98件,研究者得出认识:西汉尺度长为23.1厘米,新莽尺长23.1厘米,东汉尺长23~24厘米。进而指出:纵观两汉400余年,西汉和新莽每尺平均长为23.1厘米,而东汉尺的实际长度略有增长,平均每尺长23.5厘米。上述结论作为汉代尺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已经为学术界广泛采用。2014年白云翔《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从新发现的78件尺度实物资料研究得知,汉代日常生活中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是23厘米,东汉尺比西汉尺有所加长,标准值定为23.4厘米较为合适。
此次发掘的三门峡陕州物流工地69座墓葬中,其中两汉墓葬64座,北朝墓3座,五代墓1座,清墓1座。整个工地墓葬东西分布,发掘次序从西到东,主要以西汉东汉墓为主,西边多为平顶或拱顶洞室墓葬,东边为砖券室大型东汉墓葬。M19墓葬位于西北部,为土洞式结构,灰砖竖铺墓底,砖尺寸为32×14×6.5厘米。方向170°,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的南侧,平面呈梯形,长1.6米,宽0.76~0.98米,深5.8米,墓口距地面距离1.2米。墓室平面为长方形,长3.28米、宽1.0米、高1.2米,墓室内被盗扰,无骨架,仅从北部灰砖第一排最西边的灰砖下面出土一件骨尺。墓葬结构基本上与《三门峡向阳汉墓》的M122、M76-1、M76-2、M41、M10的墓葬形制相同,为西汉晚期墓葬。骨尺与《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中的纳林套海3号墓骨尺和纳林套海20号墓骨尺相似,为西汉晚期或新莽时期。综合分析,这件骨尺的年代可定为西汉晚期较为合适,该尺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度量衡制度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