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考古》《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新书座谈会在京召开
内蒙古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生产生活重要资料公布
本报讯 记者徐秀丽报道 5月31日,故宫出版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浑河考古》《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新书座谈会在京召开。
《浑河考古》《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多家单位在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汇总,是研究内蒙古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
据介绍,《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是继《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之后赤峰考古队的第二部报告(赤峰考古队田野工作报告之二)。位于半支箭河中游的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被分为7个地点。1996~1997年赤峰考古队发掘的第Ⅰ、Ⅱ两地点(分别发掘1764.85和98.25平方米)的主要内涵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时期的堆积,以及少量的辽代遗存。报告介绍了大山前遗址第Ⅰ、Ⅱ地点的主要发掘收获,为赤峰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大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资料和新的起点。
《浑河考古》为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课题的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浑河下游考古试掘报告》,通过对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相关城址、遗址或墓葬开展的试掘工作,可以系统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下编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发掘报告》,通过对该墓地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再现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的面貌,为深入研究该区域人群迁徙与融合、早期游牧经济起源、农耕与畜牧经济交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浑河考古》是一部在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人类历史、民族、生业、环境等方面极具参考价值的考古报告。
与会人员认为,两部著作倾注了考古人的心血,报告精细翔实,为后续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阐释提供了重要参考。考古报告的出版,结合重大课题,锻炼了考古工作队伍,加强了跨学科交流合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