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专家点评
吴志跃(福建博物院原院长)
策展人的三个主要职能:首先是策展的构思者。比如,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许多策展人都做了很好的结合和表达。其次是策展的组织者。比如,我们曾经办过的“华人华侨展”,用三年时间在全世界寻找了400个故事。再次是策展的管理者。策展人从头到尾要把展览的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阶段进行修正、改变、提升,以求最终的呈现效果。刚才听了几位策展人的介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展览理念新。这充分体现了展览的原创性,有高度、有深度且博物馆的味道很浓烈,尤其是不抄袭、不拼凑、不复制。同时,符合我们今天的主题,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用博物馆人的语言实现其表达,感染观众,传递我们的情怀。
二是叙事节奏好。怎么讲好世界故事、亚洲故事、中国故事和展览故事,是博物馆人的基本功,我们既要按照展览国际惯例,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结合展览的主打手段、辅助手段、延伸手段,打造一个视觉效果上的主题文化艺术节目。比如,海报接力活动、“何以中国”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结合,展览的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三是情感共鸣强。现在不少年轻人认为,生活中的玉器第一功能是护身符,走进博物馆,我们会用展览告诉他们“敬天、崇祖、尊王”等,让他们了解了玉的历史、功能、价值,玉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展览具有教育和启迪的作用,从而让青少年看懂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带回去一些东西。这样的理念,离不开策展人的用心努力。
四是艺术审美高。一个展览做完之后,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是来看一个节目,但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从文字管理、图形管理、色彩管理、动线管理、照明管理等都需要做很多功课。刚才的展览提到了埃及,我们做埃及展览时要表达什么,除了历史文化,最终还需要我们在艺术审美上进行把关。
当然,在这里我也提出一个希望,就是如何把一个很好的展览的策展理念用短暂的时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给博物馆的同行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说,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近年来,我们国家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和建党百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而且都是大型主题展览,这足以证明,展览已走进我们的政治表达、历史表达、文化表达、艺术表达的舞台中央。因此,策展和策展人的工作任重道远,必将成为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感谢大家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们将共同努力,与策展人一道鼎力前行!
往深处走 从活处出
翟晓楠(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并就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增强家国情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苏轼名句,引发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也一直无形塑造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既为广大观众揭示习以为常的三苏父子文句背后隐藏的家国情怀,也通过研究《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宋史》等,爬梳文献中有待发掘的体现三苏家国情怀的文字,充分利用宋代文学、宋代史学、眉山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从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与地域、人生选择与人生经历,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揭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成因表现和当代价值,从而有力地证明“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祠堂,既有现代化的文物展厅,也有传统园林古建。展览将现代艺术风格与三苏祠独有的传统古典园林相结合,建设首个室内室外联动展示馆,形成1500平方米现代化展厅和106亩古建园林组合的全园式展览,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到三苏父子的“家”,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感受其家风家教的魅力。同时,还打造了首个表现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多媒体手段,将三苏的传世成就与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展现给观众,激发其观展兴趣,提升展览传播效应,实现裂变式传播。展览整体形式设计突出“蜀风宋韵”,嫁接起我国古代文化高峰——宋代与当下美学沟通的桥梁,以宋代审美与当下审美对话,丰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展览展出的文物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众物门类,多方位呈现三苏父子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展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三苏父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迹,一座高峰,他们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典范,构建了一个家庭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标杆。这是一个现实意义、教育功能显著的展览,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指征就是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是否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懂、入脑入心。因此,从策展之初以及展览设计过程中,策展团队一直考虑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开展分众化、特色化教育,上墙文字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展厅内部重要节点设置研学教育区域、展览结束设置反馈模块,多版本讲解词体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教育质效。
传统精神的创意表达
王美诗(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主任)
2022年,南京博物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展演为主要组成部分、融合院藏相关主题物质文化遗产,策划并推出原创主题展“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示展演”。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这既是非遗保护展示领域的一次创新之举,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博物馆的历程中迈出了新的一步,开行业风气之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博物馆”的潮流下,非遗展示展演已经积累了十余年的实践经验,逐步探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策展理念,在博物馆以历史、考古、艺术为典型的展览类型之外,开拓的新领域,给博物馆的传统展览体系带来了全新活力和创意空间。
在人们的认知里,非遗展示展演以活态展示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形式包括岁时节日民俗活态展、表演类主题展演、手工技艺体验展。业界对非遗展示展演实践和理念的探索,多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习俗、表演、技艺等类型项目,而这些现象的承载和背后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精神价值,相对而言却被忽略了。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体现的深层次精神价值,往往更能体现不同文明、区域、族群的本质特点,更值得被关注、保护和传承。挖掘这些精神价值,使之凝练成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的叙述主题,才能深入浅出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价值,唤起某一族群共同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共同信念。
作为综合性博物馆,我们致力于探索以“全遗产观”进行策展。“全遗产观”即将属于同一文化生态圈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统一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发掘综合性博物馆的最大价值。本次展览,挖掘江苏非遗和南博院藏文物的关联共性,立足于整体呈现其蕴含的共同内在精神价值,在落地实施中综合运用非遗展示展演多年积累的运营模式和非遗资源,通过文物展览、岁时节日活动、口头艺术表演、线上展示等形态的有机组合,在非遗馆、艺术馆、特展馆三个线下展示空间和博物馆官微和官网、“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线上空间中环环相扣、呼应呈现,串珠成链、金玉生辉,很好地阐释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核心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融合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家和”精神的重新认识
庄英博(山东博物馆典藏部主任)
“家和——中华传统家文化主题展”是山东博物馆2023年春节打造的主题展览。它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家和万事兴”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我们围绕这一主题,策划了该展览,并围绕展览内容遴选相关文物、制作相应的场景,深入挖掘“山东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以“诗礼传家”“父慈子孝”“夫妻和顺”“家和睦邻”等内容唤醒民众对“家和”精神的重新认识,并用“家和”元素构建场景设置与文本阐释,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精神。展览分为“春色满园”“诗礼传家”“福寿祥和”“琴瑟和鸣”“家和睦邻”等单元,展览面积955平方米,让观众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展品的选择上,打破以往固有思维,提出深入挖掘博物馆藏品资源,力争让那些很少露面、深藏于“闺房”中的藏品,走进展厅、走向大众,最大程度活化馆藏文物资源,发挥藏品的社会价值。
展览精选文物200件(套),包括书法、绘画、瓷器、玉器、铜器、石刻、古籍善本以及珐琅、杂项、民俗等藏品,在诠释“家和”精神的同时,凸显具有山东本土特色的“家和”风尚。展览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构建全面、立体、形象反映中国传统“家和”理念的陈列语言体系和形象表征体系。因为,它同时是一个“迎春展”,所以总体风格注重喜庆欢快,温馨典雅,细部设计精妙雅致。
展览展出至今已接待观众达30万人,共收到观众留言2万多条,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被纳入2023年度山东省文化惠民工程,入选山东省“2023好客山东贺年会”重点推介项目,被列为“山东省惠民消费季”推广展览,成为构筑传承“家和万事兴”传统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打造极具山东本土特色的“家和——中华传统家文化主题展”是山东博物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实践。
展览引发的轰动性社会效应,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做一个能契合社会共同价值,同时又能打动观众的展览。我认为,展览选题应紧扣时代脉搏,弘扬社会主旋律;展览定位应以人为本,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展览形式应灵活多样,多设计一些沉浸式场景,以此作为沟通展览与观众的桥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发挥展览的能动性作用,让大家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家点评
刘超英(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
感谢三位策展人分享的策展心路历程,这三个案例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览的不同角度切入。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展览由人物切入,从大家熟知的大文豪苏东坡入手,从苏轼一人而至三苏,通过三苏父子的家庭教育引出他们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再到家国情怀,展现了良好家庭教育造就的家国情怀。
“家和——中华传统家文化主题展”选择了直接从“家”入手,讲述年俗文化,以及年俗文化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与秩序,以和字为中心,以家庭为载体,通过时令年俗中贯穿的中华传统礼仪和习俗的展示,营造和美家庭的祥和氛围,释读了家作为国的最小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即家和万事兴的主题。展览的社教活动也引发了年轻人的互动,收到很好的展览效果。
“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示展演”展览将非遗文化的内容经过挖掘整理,与展演结合,辅助以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形成多维度的展宣效果,是一种新的尝试。这三个不同角度的案例,可供博物馆同仁们学习借鉴。
家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延伸,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里,我们历来强调从家庭入手,修身自律,我们有乡土观念,也心怀天下,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脉络。这三个展览从人、家庭、社会,从个人的修养到家国情怀,很好地把握其脉络与主线。此外,家国情怀主题还有很多策划角度,我们应该尝试更多的方式与策展角度。
此次申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览大约有200项,有些展览的选题非常好,材料也很丰富,但是主题提炼不够,影响了展览质量。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理解展览申报要求,故而没能提炼出展览要传达的精神。平时我们说,办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对于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展览,这一点尤为重要。可是有些博物馆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影响了展览质量。再就是认识上的误区,学术成果展,文物精品展和民俗展都可以提炼出家国情怀的元素和中国的人文精神。但是不经过对主题的提炼和挖掘展示,不经过深入研究是不能自动生成符合申报条件的展览的。因此,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的内容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切记传统民俗不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申报的展览要扣紧主题。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策展工作,他们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准确把握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展览在年轻人手中诞生。
守正创新的革命纪念馆策展实践
薛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馆长)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之前做的展览主要是围绕党的创建史或者早期历史,但当下更呼唤我们对时代受众的感召力,我们一直在思索,想要破这个主题。终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让中共一大纪念馆获得了新的事业发展空间,把纪念馆从对建党历史的逻辑叙述转到对当下这个时代的鼓舞和关注。为了迎接建党百年,我们在原来一大基本陈列第四部分之后,特别增加了第五部分,用浓缩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百年奋斗历程。这是一个呼应,也是一个对照,实现了历史表达和时代需求的完美融合。作为革命纪念馆,我们是历史的承载者,但是我们更要进行时代表达。
当一个专题展览闭幕的时候,它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吗?
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后,我们把发展的重点转向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上。为此,在2022年初我们推出了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展览“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如何讲精神,很抽象,但我们却用实物来讲精神。观众步入展厅,100本建党前后的珍贵历史文献映入眼帘,在这样的真实物证下,人们感悟百年历史的时候,就会有特别强烈的真实感。实际上,我们是在用真实的历史向人们叙说百年前的卓绝岁月。
在做专题特展的同时,我们就在着手打造全国巡展内容,设计了48块展板、65块展板、125块展板的不同版面套餐,并积极和全国各地的同行联系推介展览。在专题展刚开幕不到一个月,实体展还在展出时,就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启了全国巡展的第一站,由此也很快铺开了大规模巡展。在全国各地受众的拥趸下,去年在全国展出了79场。据统计,全国巡展覆盖将近300万人次。这是我们向时代进行表达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2022年,我们拍摄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首部微电影《宣誓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网播放受众很多,还得了上海市民微电影大赛唯一的金奖。同时,在党的二十大之后推出的系列党课之中,特别开设了一门党课《永恒的誓言》,由一大的安保部负责人精彩开讲。
今年,我们要全力打造“永恒的誓言”这个专题特展,深挖理念表达及形式呈现,同时准备拍摄微电影《宣誓日》2.0版本,将在今年下半年与大家见面。
用心用情讲好革命文物故事
梁红(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部部长)
革命文物作为时代的特殊见证物,在中华民族绚丽的文物宝库里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传承·赓续·新征程”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联展是由全国妇联、国家文物局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承办的原创红色主题展览。展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联合全国65家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心用情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心遴选革命文物200件(套)、图片近300张,生动讲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翻身解放、实现发展、过上美好生活、追求伟大梦想的团结奋斗故事,彰显妇女是推动革命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资源整合让爱国基地联起来。该展览是首次组织各全国妇女爱国主义基地馆藏女性革命文物展示,在红色主题展览中具有开创性,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加强馆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
展教融合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在展厅内设置文物故事音频、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和延展展览展示内容,增强观众参观的代入感体验感。运用新技术开发文物故事语音解说导览系统,由专业主播录制文物故事音频,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随时随地收听文物故事。编辑出版与展览配套的图书、拍摄制作展览宣传片、故事资料片,制作儿童动漫视频,开发网上数字展厅,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展示的传播体系。举办红色主题系列社教活动、文创产品,为公众提供可看可听可参与的文化创意服务,让妇女儿童和家庭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与历史与文物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感悟革命文化,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全媒体传播让红色文化传出去。展览开幕前,在中国妇女报、女性之声全媒体平台发布展览讯息,进行宣传预热。国家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刊发报道,并在女性之声全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和图文宣传,拍摄制作展览开幕活动视频,进行二次传播。展览期间,新华社、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同步进行展览图文宣介,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资源持续向社会推送展览活动内容。
展览开幕之后,在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市民纷纷预约,形成参观热潮。目前,已接待各级党政代表团数百个,该展览已被全国妇联列为主题教育的学习内容。
在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策展实践中结出硕果
唐雪婷(安徽博物院办公室副主任)
自2017年开始,安徽博物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阐释上发力,以“向往”为代表的近现代展览不断开花结果,我们这批年轻策展人也从实践中成长起来,6年8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及推介项目。时代赋予青年策展人使命,也给了我们发挥所学的契机。
策展的初心。从2017年开始,历经“向往”“决胜”“初心映江淮”等近现代主题展,在深入挖掘安徽地区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生动素材的过程中,孕育出策划“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的想法,治淮和淠史杭工程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政策的东风。2022年11月,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提出,要深入做好安徽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深化多学科合作……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展现安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成果。今年1月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出一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为主线的保护工程和展示精品。继续推出“四史”主题精品线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新时代故事。
实地调研。先后赴七门堰旧址、龙河口水库、横排头渠首、平岗切岭以及安徽省水利厅、淠史杭管理总局、六安市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实地调研,并赴红旗渠纪念馆等地,学习其他同类型展览的有益经验。
展品征集。为见人、见物、见精神,先后前往淠史杭管理总局、六安市水利局等地找寻资料线索,拜访了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副总指挥高冀生、总设计工程师黄昌栋的家属,向他们了解工程建设的相关历史、发生的故事,并征集到很多有价值的展品。
各方支持。展览得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水利厅、六安市委市政府、淠史杭管理总局、六安市水利局、六安市档案馆、霍山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这也给了我们做好展览的信心和勇气。
策展的收获。从文化和博物馆的角度来说,“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不仅丰富了安徽“四史”教育素材和安徽地域文化,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安徽元素,同时,展览在展品与宣传等方面得到多家文化系统以外的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与关注,彰显了博物馆的力量,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道路上,我们又有了新的探索。
专家点评
李耀申(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与“十大精品”展览相比,“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遴选推介坚持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旨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高扬人民性、时代性的旗帜,勇于探索,不懈创新,日益展现显著特色:一是更加突出彰显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感召;二是更加突出考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选题策划能力;三是更加关注通过主题展览推介活动产生的社会效果。
从个人的观展体验和薛峰的发言看,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览策划、组织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善于把握、紧抓重大时代主题和历史机遇。特别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率领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及阐明伟大建党精神后,纪念馆及时、敏锐的扩建实践和创新开拓精神,尤其值得借鉴。二是用心用情培育、做强展览品牌。博物馆、纪念馆的展览品牌形象,往往不是凭空打造、一蹴而就的,没有藏品支撑特别是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探索研究、智力智慧和心血投入,一个展览就能在全国打响,是不可能的。纪念馆在这方面可谓走在了行业前列。三是巧用活用革命文物资源,辅以特色主题党课和网络传播优势,深刻揭示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来自人民,心怀人民,革命为民,发展为民,因人民立场而赢得民心,靠民心所向凝聚起坚定前行的磅礴力量。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传承·赓续·新征程”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联展,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全国性、行业类原创红色主题展览,也是该馆继“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等品牌展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要展览力作。其特点:一是展览规格高,动员能力强,首次实现了全国馆藏女性革命文物珍品的集中展出,充分展现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特别是年轻专业策展团队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善作善成的精气神。二是注重发挥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使展览的受众体验、教育效果凸显出来。珍贵文物结合音视频播放、语音导览、微信小程序移动传播分享等,加上数字展厅、特色文创,形成综合、立体传播效应,堪称全国行业类博物馆专题展览的典范。三是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契机,善于用活用好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效果,推动形成参观热潮,努力做好团体观众预约组织和参观接待服务,实现教育作用、社会效益最大化。
安徽博物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淠史杭灌区作为新中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型建设工程,既有自然生态价值,又铸就了响亮的淠史航精神。安徽博物院的“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选题本身就自带光环,同时还凸显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是政治站位的高度、文化情怀的温度、专业学术的精度,较好地支撑了策展研究的广征深挖、策展理念的守正创新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二是该院年轻策展团队的专业、敬业和钻研精神,以及创新智慧、创造活力,有力、有效地促成了展览的深邃意蕴和文化张力。这虽然在其他博物馆也有呈现,但尤其令人称道,值得学习借鉴。三是博物馆对所在区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当代发展成就展开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并转化为持续性、体系性的文物征藏、陈列展览等核心文化产品,将有力锻造出独具一格的专业品质和发展质量。这恰好生动诠释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