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策展人论坛发言摘编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5月19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主办,金宝搏网站下载 、福建省文物局承办,福建博物院协办的首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策展人论坛在福建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其胜,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作为2023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配套活动之一,论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邀请12位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策展人代表交流策展理念和思路,分享案例涵盖历史文化、革命纪念、家风民俗等多个题材,并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顾问、研究员杨玲,福建博物院原院长吴志跃、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李耀申分别对展览进行点评。论坛齐聚老中青三代策展人,通过案例剖析、现场互动等方式,从主题凝练、内容组织、资源整合、理念创新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方法,引导博物馆人策划推出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高品质展览走进公众生活。现将论坛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image.png

重启穿越时空的幸福航程

探寻文明互鉴的古老印记

龚张念(福建博物院副院长)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福州举办之际,福建博物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举办“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作为本次主会场的主题大展。在福建省文旅厅、福建省文物局部署下,福建博物院用时三个月完成了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中转枢纽和目的地。宋元泉州更是东方的第一大港,留下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存。得益于近年来对海丝展陈题材的不断挖掘,福建博物院积累了一定学术基础及策展经验。

展览立足福建、放眼全国,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提炼出美学亮点,与设计深入融合,营造艺术性的典雅氛围,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其主题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增进沿线人民福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航线,也是各文明间彼此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并隐含福建、福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策展人,要从庞大的海丝题材中提炼精华,以展览为媒介,使观众能够在美学、艺术、历史、人文共同搭建的空间中进行沉浸式体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国际性课题进行多层次解读,展览从“友好交往之路”“互利互惠之路”“陶瓷之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文化之路”等不同角度进行镜像式呈现,还原海丝的多元性和文明互鉴的意义。

展览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从物华之美逐渐上升到文化融合层面。第一部分“碧涛帆影”阐述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友好邦交之路、互通有无的互惠之路,以郑和下西洋为高潮,并展示诸多沉船遗址,还原海外贸易的真实情况。第二部分“东方雅集”侧重中华文明自身雅韵和深厚积淀对外的辐射,以瓷器、丝绸、茶叶三大类为主。第三部分“远来物华”讲述香料、宝石等海外舶来品与中国海纳百川的气韵相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第二部分形成一定呼应。第四部分呈现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分艺术审美和宗教思想两个层面来讲述因彼此交融所带来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改革开放后,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大发展中,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蓬勃向前并取得巨大成就。在最后“幸福新航路”单元中,表现沿海地区和重要港口所进行的新建设、新发展,打造出和谐、文明的社会与自然融合发展之路。

展览得到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35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提供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珍贵文物。展品兼顾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也涵盖一些极具影响力的最新考古成果。

华夏文明主题的山西诠释与实践

赵志明(山西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东越太行俯瞰华北平原,北接长城沟通塞外草原,西、南为黄河所怀抱。山西,表里山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特展,将山西置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大背景下,以文物揭示山西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

243万年以来,古人类足迹踏遍山西南北。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千年间,西阴与陶寺,推衍早期华夏文明,陶寺古城肇作最初的中国,绵延400年。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继起的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汇聚、融合,奠定盛唐之基,奏响华夏最强音。汉字、书法、瓷器……展现华夏特有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是最具文化张力的文明标识。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远古华夏:依托山西丰富的人类早期文化遗存、遗物展示中华百万年的文明根脉及彩陶时代西阴文化的艺术审美及文化影响;范铸华夏:以山西出土青铜器、陶范,展现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方面的成就与“寓道于器”的哲学理念;多元华夏:通过汉唐雕塑、壁画、陶俑展现民族融合催生的多元与新潮;人文华夏:通过宋元明清时期古籍善本、三晋文人墨迹、三晋陶瓷展现汉字、书法、绘画、瓷器等蕴含的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风貌与人文精神。

展览以百余件精选文物为切入点,以物叙史,以点带面,突出“人”与“物”,“人”与“事”,“物”与“观念”之间的关联,深度发掘文物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多视角呈现文物蕴含的中国贡献,多层次阐释文物的多元价值,构建多层次、有深度的叙事框架,辅之以场景、模型、多媒体手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公众深刻感悟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展览构建丰富的传播体系进行深度阐释和宣传。一是利用“两分钟看展览”等数媒传播手段,讲好“山西与华夏文明”的故事;二是拍摄精品文物系列短视频,挖掘文物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揭示文物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价值判断、道德规范;三是通过“晋界讲坛”等教育品牌,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学术成果普惠公众;四是开展“华夏文明大美山西”系列研学活动,从博物馆展览走向世界文化遗产地、重大考古遗址、古城古村落古建筑,实地领略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五是研发体现中华传统、理念、审美和技艺的系列文创产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凝心聚魂。

生生不息的北京中轴线

谭晓玲(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在博物馆内展示空间宏大分散、内涵多元叠加的此类文化遗产?首都博物馆在策划“辉煌中轴”展中主要把握了三点,即:展览内容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语言强调古与今的平衡;技术应用注重最新技术与内容的适配性。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展陈设计为了充分体现内容的内核——中轴线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象天法地”“以中为尊”“和合之美”,将壮美中轴以北京中轴线大型数字沙盘的形式呈现,沙盘的中心也是展厅的中心,以沙盘为轴,在中心区墙面开视窗贯通两侧展区,观众通过参观路线及视线,关联展厅内容逻辑;四周展区提取五方之色呼应中轴线沙盘的时空逻辑,凝练为版面色彩系统。

在序厅部分,展现华夏先民以测日影、观天宇来确定时间节令和空间方位,形成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并将之延伸至社会领域,发展出“象天法地”“以中为尊”“中和天下”的价值观、秩序观。

第一部分“壮美中轴”,通过16米的巨型实景沙盘和虚拟数字融合技术,让观众通过视、听、触等多感知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轴线纵贯古今的文化风貌、日夜更替四季轮转中的瑰丽身影。

第二部分“文化中轴”,揭示北京中轴线是在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观念影响下,都城规划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礼乐交融的秩序空间、兼容并包的文化空间。精心选取槷(音聂)表、玉圭、土鼓、“成周”卜甲、螭首、光绪帝大婚图等重点文物,利用数字展演活化文物,情景化解读文物内涵,应和观众的观展情绪、求知欲。例如“雍正祭先农坛”,以多媒体展演方式生动演绎雍正帝前往先农坛祭祀神农的盛大场景,复现国家在中轴线上进行的礼仪活动。

第三部分“永恒中轴”展示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国家转型,北京中轴线性质与功能转变,及新时代以来顶层设计规划对中轴线的继承、保护和拓展,凸显中轴线始终是统领北京城规划和发展的脊梁。这一部分还设置了“生生不息”展项,展示当代普通人与中轴线的交集,这是中轴线生生不息的根本;体现这些“交集”的照片、日用品等是通过源源不断的社会捐赠而得来,并不断更换,因而这个展项也是生生不息的,让观众感受到大气、文气的中轴线还有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为拓宽视野,凸显北京中轴线遗产的普遍价值,这部分设置“不同中轴各美其美”展项,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外城市轴线形态的差异,体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最后为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在展厅结尾设置“我在中轴线上”即时互动装置。观众通过“一步一景”游历中轴,通过无数个“我”的参与,构建另一种中轴线公共文化记忆。

 专家点评 

杨玲(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顾问、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活动即是通过展览手段,以物的实证,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活动创办以来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展览作品。今年入选的100个展览项目,特别是20个重点推介项目,都能够紧密围绕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多元素、多层次的解读,各有特点亮点。前面汇报交流的历史类展览项目,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六个新。展览文物的新面孔、新视角,展览叙事的新发现、新表达,展陈实践的新理念、新成果。2.站位高。展览主题宏大、重大,如“一带一路”,中轴线文化,中华文明探源。3.视野宽。时间、空间跨度大,结构复杂,呈现超线性的特征。4.深挖掘。深入挖掘博物馆藏品价值,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品选择精心,对主题理解独到深入。5.搭体系。展览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探索中华文明文化的博物馆展览展示体系表达。6.学术强。深厚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专业队伍。7.重活化。科学运用传统展示手段和现代传播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海丝主题展览已经举办过多场,此次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立足福建,放眼全国,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解读重点,从福建、福船、福航,从物料之路到文化之路,从器物美学到生活艺术的交流改变,从丝路帆远的寻找,到同舟共济、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发展。空间设计氛围感很强,有很强的代入和参与感。“幸福新航路”更接续了丝路的时代内涵。特别设计的公教活动“寻味丝路”,以社会各界的大众参与,拓展了博物馆展览教育的边界和传播效能。

“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特展”是华夏文明主题的山西诠释与实践。山西博物院近年举办的“中华古文明系列”,持续探索宏大历史题材展览类型,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以文物资源揭示山西区域历史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作用和地位,展现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丰富的馆藏资源,以物说活,厚重璀璨,地域特色鲜明,充满文化张力。

“辉煌中轴”展,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从“都城文化”的角度,展示空间宏大分散、内涵多元叠加的中轴线文化遗产,作了很好的范例。展览以中国哲学、宇宙观开篇,从中的观念、中轴、城市规划中轴线到北京中轴线文化,涉及中国哲学,国家秩序,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传统建筑,城市文化。人文中轴壮美中轴,努力呈现雄阔浑厚的物理和精神空间。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动,辅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前世今生”。

两个建议:1.从国家文物局层面,关注博物馆“中华文明展览展示”的国家表达研究,落实两创要求。2.努力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的展览语言和展示手段,做到雅俗共赏,更加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古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活化

庞雅妮(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为展示活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研究成果,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以系统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是该系列展览的第二部。

凝练展览主题是“玉韫·九州”展策划的第一步。“玉韫·九州”展凝练的主题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玉器在各区域文化中的兴衰及其互动,探讨这一时期玉器在不同区域助推和强化神权、军权和王权的不同文明起源发展模式,呈现以玉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元素在不断向中原汇聚的过程中,经由“藏礼于器”“以器载道”,使得玉器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不仅有力推动了各区域文明的一体化进程,而且逐渐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定展览叙事重点是展览策划的第二步。经过反复研讨,展览确定了三大叙事重点。其中第一大重点是展现史前玉器在不同文化区的发生发展及互动交流。通过选取东北、东南、海岱、陇右、两湖、三秦六个玉文化区域,按时间轴梳理每个区域玉器及玉文化从早到晚的发展变化,并从空间上分析以玉器为代表的各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构建起关于中国史前玉文化的总体概貌。第二大重点是分析史前玉器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文明起源发展模式的独特推动力。基于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展览选取了红山、良渚、陶寺、石峁四个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典型文化,进行区域文明起源模式分析。第三大重点是探讨史前玉器在中华传统礼制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通过分析史前时期人们如何将敬天、崇祖、尊王的意蕴深植于玉器的器形或纹饰中,从而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并藉由“以器载道”规范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转秩序,并奠定了后世礼制文明的深厚基础。

构建展览叙事文本是展览策划的第三步。为了勾连展览的三大叙事重点,展览规划了三个单元“技术·流变”“区域·文明”“玉礼·中国”,通过不同的章节,阐释玉器的概念和制作工艺,勾勒玉器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传承及玉器在不同时空下的交流互动;分别从遗址所体现的社会复杂化以及玉器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两个层面上,分析红山、良渚、陶寺、石峁四个文化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模式;展示史前玉器所蕴含的敬天、崇祖、尊王这“礼之三本”的深厚基础。

确定展示体例是展览策划的第四步。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一轴(文物展示中心轴)、一线(内容辅展线)、一区(互动体验区)”的展示体例,以充分展示展览的宏大主题和丰富内容。同时,为了更大范围向更多受众传播分享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重大学术成果,展览伊始就规划了立体化的“1+N”传播手段,形成展览多样化的传播模式。

对话大河文明奏响互鉴乐章

郭春媛(郑州博物馆副馆长)

郑州博物馆“大河文明展”以大河流域诞生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主题,汇聚境内外1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是国内首次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存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物汇聚一堂,讲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文明,是一次高度自觉的人类文明史对话。

展览以大河流域文明的诞生、发展、演变为主线,讲述大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及不同文明的演变路径,它们各自承载的不同历史与文化,其中的兴盛与衰败、连续与断裂,足以引发观众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入思考。通过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凝练出以“尚和合、求大同”为精神特质的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文化基因。

展览没有分别介绍四大文明古国,而是归纳总结出文明的共性,将其放在全球视角进行解读。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孕育”,描绘了生活在大河流域的先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共生,所创造的原生文明。第二部分“塑造”,以陶器和农业为主题,展示人类在与大河共处的过程中所激发的黏土创造和农耕文明。第三部分“城与国”,集中讲述四大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历史。第四部分“发展·共生”,展示中华文明通过陆地或海洋所搭建起的互鉴之路,深刻揭示了兼容并蓄、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重要特质,发展与共生成为永恒话题。

展览形式设计以奔流的大河作为主要元素,蓝色主基调贯穿始终。序厅主展标配合星空光纤灯、水纹投影灯,描绘出河水由远及近流淌而来的意象。展厅局部复原代表性建筑场景,与文物交相呼应并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综合调度展厅灯光,运用多种展示方式,最大限度呈现展品艺术效果和纹饰细节;设置多媒体触控屏、投影等设备,深化大河主题,延伸展览内涵。

为达到良好的展示和教育效果,配套推出公益讲座、社会教育、志愿讲解、线上观展、海报接力、印章打卡、精美文创等活动,使展览内涵得以深化拓展。从展览开幕起就与观众持续保持高频互动,热度不减。开展半月冲上了“中博热搜榜”“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

截至5月3日,展览已接待观众15.6万人次,“五一”假期接待观众4.6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1.3万人次,青少年观众占比30%。各类宣传报道87篇,直播2场,观看人数近13万人次,展览配套文创产品近50种,针对展览设计的纪念票及集章活动吸引万余人参加。

从“何以”中国到何以“中国”

施磊(故宫博物院器物部文博馆员)

2022年1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全国30家文博机构共同参与的“何以中国”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展览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比拟于江河之水的源、流、汇意象,策展角度新颖,内容立意深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智勇谦厚的性格以及蓬勃不息、一往无前的发展,都借由水的文化象征一一展现。

展览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为目标,既包含通史教育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又兼顾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和艺术高度,力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支撑。

源: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源”,水脉之开端,文明之初生。中华文明长河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经历了由细微而澎湃、从多元至一体的漫长过程。先民们参悟天地、顺应自然,利用万物规律发展生业、建立秩序,中华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独特的人文风尚由是发轫。展览呈现的种种物证,追溯了华夏大地上人们生产劳作、哲学思考和制度创造的悠久历史,其早期成果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动力。

流:延绵不绝的文明交融。流,集多源之水,浤浤汩汩,腾涌不息。展览探寻不断变化、丰富的中华文明之“流”贯穿古往今来、连通四海内外的演进过程,解读数千载延绵不断的民族交融、文明互鉴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与精神风貌的塑造。

汇:兼收并蓄的文明成就。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凭借海纳江河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中华文明最终汇成崇民本以固金瓯、惠民生以格万物、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荡洪流。由人民创造、人民享有、人民传承的精神、技艺与经典,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传百余世中华祖先之智慧,续五千年中华历史之文脉。“何以中国”特展将中华文明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集于一堂,在“源”“流”“汇”三个贯穿一体的单元中,娓娓讲述了“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特质,在梳理和呈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过程中,回答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的永恒命题。


 (下转4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