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持之以恒 与时俱进 ——中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杭州模式”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陈语 董思慧 王晨晨

浙江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资源丰富,配套扶持政策和专项经费充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人才梯队建设完善。

今年恰逢杭州亚运年,为全面提炼总结十余年来的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承办的“杭城迹忆”系列之“亚运风采·文博添彩”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大赛于4月17日举行。

大赛自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杭州市18家文博单位上报的25个博物馆青少年品牌教育项目,汇集了杭州市各博物馆的优秀社教项目。通过业内比武交流,评选出“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等杭州市十佳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展示了杭州市文博系统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持续影响力的优秀教育活动,反映了当下杭州市各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彰显了博物馆的力量,持续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对双减趋势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和要求。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成在多措并举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拥江发展”“双减”等重要战略目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杭州市努力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此背景下,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历史站位。践行理念引领,强化政策扶持,杭州市在政策制度、基地建设、经费财政、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充分支持,做实中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的塔基。

政策完善。2008年,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机构作用,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水平,杭州市制订出台《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益性场馆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该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提升了其素质培养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给予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肥沃土壤,让敢为人先的杭州成为中国的首创。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对各博物馆青少年品牌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既有坚持15年的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大赛等品牌赛事项目,也有沉浸式体验的湿地、运河等研学产品,为青少年提供了品类丰富、设计精美的博物馆教育产品。

基地建设。《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开展16年来,全市建成105家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参与对象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等区所属学校及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星级评定包括基地自评、属地文明办考核评分、市文明办组织考核组综合评定等环节,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各类星级,确保基地开展的活动质量。

经费充足。杭州市博物馆青少年品牌活动既有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经费补助,也有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专项资金支持,这也是该市各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活动的重要经费来源。杭州市文明办对博物馆实行星级管理制度,根据星级和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差别化经费补助。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专项支持,解决后顾之忧。

人员专业。博物馆讲解员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对外形象的树立。2008年,杭州市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制订了《博物馆(纪念馆)及景区讲解员管理办法》《讲解员职业标准》《讲解员等级评定实施细则》及有关奖励政策等,推出了星级讲解员评比考核制度,按照讲解水平从低到高将讲解员分为5个星级。实行一年一考一评,每年根据星级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确保长效竞争机制的建立。15年来,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牵头的杭州市星级讲解员评比活动,以评促学,以学促行,先后有多名讲解员多次获得全国及浙江省讲解员大赛最高荣誉,进一步提高了讲解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贵在持之以恒

在“杭城迹忆”系列之“亚运风采·文博添彩”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大赛中,既有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有区县中小型博物馆参赛,教育对象既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年龄层次的学生,也考虑到了特殊观众群体。教育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呈现普世价值的共性,做牢中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的塔身。

赛事类和研学类项目受追捧

将25个参赛项目按照教育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分类,划分为赛事类、研学类、宣讲类、展览类、课程类、综合类。赛事类是指以赛事为依托开展相关配套活动的教育项目,研学类是指以研究学习和体验为主的教育项目,宣讲类是指依托青少年进行文化宣讲的教育项目,展览类是指依托教育展览并配套相关教育活动的项目,课程类是指以系列教育课程开展育人行为的教育项目,综合类则是兼具以上多种类别的教育项目。

经统计分析,赛事类和研学类为杭州市各大博物馆开展的主要教育项目类别。其中,赛事类教育项目因其号召力大、发动性广、认可度高、受用性强等特点,得到青少年的广泛参与。因此,也促进各博物馆更多地举办以赛事为依托的配套展览、课程、研学、讲座等活动。而研学类教育项目则因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拥有较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的特点,广受杭州市各中小型博物馆的拥趸。

初心不改,教育项目持续发展

将25个教育项目的开展时间以年为单位,划分到“0-4年”“5-10年”“11年以上”三个区间进行统计。令人惊喜的是,1/3的教育项目持续时间长达10年以上,半数以上是开展5年以上的持续性教育项目,而即便是开展时间为0-4年的短期教育项目中,也有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守护历史——我是小小考古员”教育项目、富阳博物馆“三生三世富阳纸”主题研学活动、建德市博物馆“知识大爆炸”系列活动等,因其博物馆开放时间不长而在活动持续时间上稍显落后;而杭州博物馆“发靥的宋潮”青少年教育体验展等,因项目内容以展览为主,因此持续时间相对不长。总体而言,杭州市各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呈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深远的普遍特点。

持续开展一个教育项目,有其理性的必然,也有感性的使然。理性地分析,各博物馆在策划开展教育项目时,都以馆藏文物资源和自身文化为依托,围绕一个统一的载体,以不同的主题号召青少年进行创意创作和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随着岁月的更替,项目的口碑和影响力也逐年攀升,最终形成品牌效应,完成博物馆教育的良性循环。感性地阐释,是一代又一代文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如同亚运会的火炬一般,是青少年博物馆教育薪火相传的愿景。

原创内容,教育项目各美其美

对参赛的25个教育项目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呈现“立足本馆、内容原创、与时俱进”的特点。一是所有教育项目都从自身馆藏内容出发,才能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二是原创的教育项目能够避免馆与馆之间的活动同质化,提高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辨识度。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和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的萧博陶记为例,虽然同为陶瓷文化主题教育项目,但是前者倡导以赛事激励青少年传承陶瓷文化,而后者注重常态化的陶艺体验;在教育项目宣传工作中,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侧重于南宋官窑,而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则侧重于原始瓷。由此可见,两个项目都是基于馆藏文物开展的别具特色、内容原创的教育活动。三是与时俱进,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21年8月启动“宋韵传世工程”,杭州市各博物馆积极响应,深挖馆藏宋代文物,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宋韵文化活动,如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的“宋潮江南”品牌社教活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宋韵巧工 德寿少年行”博物馆研学工坊教育项目等。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重在与时俱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此次大赛中,参赛教育项目除了共性之外,还涌现出别具特色的个性,彰显博物馆的独特气质,做高中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杭州模式”的塔尖。

馆校合作共赢。“从学校教育中来,到学校教育中去”,既是对第一课堂——学校课本教育的有利补充,又能强化学生在学校理论教育中缺失的动手实践环节。因此,杭州各博物馆在策划教育项目时,往往寻求馆校合作,让博物馆社会教育老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策划,填补学校校外教育的短板,使博物馆教育项目得到最有效的反馈,并及时进行充分调整,促进其合作共赢。例如,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在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期间,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将优秀陶艺作品转化为“南宋官窑文化体验空间”流动展览,走进校园,通过“文化课程+体验活动”的形式,拓展教育的宽度。

运用“互联网+”。“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已成为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利用线上平台完成活动发布、报名、宣传、反馈、展示、信息搜集等成为博物馆的基础操作。除此之外,在一些教育项目中,已将“云上课堂”作为博物馆教育向广度拓展的重要形式,让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地理与时空的限制。如桐庐县博物馆的少儿民间剪纸教育活动,选拔优秀学员拍摄“云课堂——宋韵剪纸系列”短视频,在学习强国的博物馆官方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起到良好的传播和展示作用。

借助社会参与力量。以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为主的社会参与力量已成为杭州市部分博物馆教育项目评估、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形成了“馆馆合作、馆企合作、馆政合作”的社会参与网络。如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海塘小筑手”小小志愿者教育项目,青少年不仅是知识的受众,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宣讲和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教育科普的闭环。而在大部分教育项目开展的前期,引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估和建议已成为一种趋势。

移动博物馆。“移动博物馆”有别于各博物馆在场馆中设立的“教育体验区”,而是让展览、体验活动、课程等博物馆教育活动主动进学校、社区、广场、乡村等地,“送文化上门”,不断拓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受众范围。如杭州博物馆的“发靥的宋潮”青少年教育体验展,从临时展览成为杭州市内甚至浙江省内流动的“移动博物馆”,先后在杭州西湖国宾馆、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龙湖杭州江东天街、西溪天堂、建德市博物馆、临平科技馆进行巡展,让“双减”之后的孩子们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扩大宋韵文化的传播面和覆盖面。

关注特殊群体。博物馆是一座公益性公共文化场馆,让特殊群体无障碍地利用其公共文化资源。了解历史、触摸艺术,感受美与智慧,是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工作重点。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良渚童huà”教育项目,充分考虑到智培学校、盲人学校等特殊受众群体。在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发布了“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策划一个对特殊群体友好的展览、定制特殊群体博物馆参观服务、编撰出版各类无障碍科普书籍、针对特殊群体研发研学课程,旨在突出“文化共享”的理念,彰显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跨界发展与共享。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博物馆对外与政府部门、文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专业报刊组织、新闻出版部门以及高校进行跨界合作;对内与展览陈列、藏品保管、科研文保、网络宣传等部门进行强强联手,借助多方力量,形成教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如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守护历史——我是小小考古员”活动,实现了馆内考古、文博、宣教等专业人员的跨界合作。而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大赛“美术名人堂”“西湖文化讲堂”等教师培训课程中,邀请萧言中、聂峻、敖幼祥等全国知名漫画家亲临现场。大赛获奖作品作为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官方礼品随参展团队亮相法国戛纳电视节、日本东京国际动漫节等,成为扩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媒介的同时,也成为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

教育成果的转化。梳理项目成效,通过卡通绘本、校本课程、流动展览、线上展厅等形式,形成教育长效机制,完成教育成果的转化,让每一个教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不再昙花一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通过开展“宋韵·百工”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创作研发了《我的木偶师朋友》《我的运河寻游记》《扇之国奇幻夜》等系列绘本,并开发配套研学课程和手工材料包,提升教育的深度。

让孩子们在博物馆的滋养中长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他们的人生之路,是杭州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一以贯之的宗旨。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培育,虽然有些孩子已长大工作参加,但还是很感谢当年参加的那些博物馆活动。

正如知名漫画家聂峻所言:“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大赛,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绘画的种子,相信未来,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多年以后,愿望成真。一位叫林卓莹的女孩发来消息:“2013年,参加了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让我很振奋,从此走上了职业艺术之路。目前我在美国全球十大先锋景观设计公司之一的公司工作,很感谢家乡以及家乡的博物馆。”这不是一个孤例,还有很多孩子选择的专业、从事的工作,乃至业余爱好和当年的博物馆活动息息相关。

十多年来,杭州市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工作方面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呈现出了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模式,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创新不辍、笃行致远,打造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杭州模式”。

image.png

(供稿: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执笔:陈语 董思慧 王晨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8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