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 宝镜风华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冯远

鉴往知来 宝镜风华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铜镜展


image.png

日前,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宝镜风华——馆藏铜镜展”开展,展出馆藏铜镜及相关藏品200余件。展览较为系统地梳理并集中呈现了粤博的馆藏铜镜,展品覆盖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典型铜镜、明清时期的玻璃镜、日本的和镜等,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史、中国文化的变迁史及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

此次展览展出的铜镜数量较多,时间跨度大,涵盖战国到明清的铜镜,且种类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在介绍铜镜前,展览首先展出一座战国时期的铜鉴,体现出中国铜镜“由鉴到镜”的发展史。汉代是中国铜镜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展出的汉镜,其纹饰包含博局纹、山字纹、蟠虺纹等典型纹饰,上有“长宜子孙”“见日之光”“大乐富贵”等常见的汉代铜镜铭文,反映出汉代铜镜的艺术成就。唐代则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又一高潮,在唐镜部分,展览展出了葵花镜、菱花镜等多种形制的铜镜,纹饰有瑞兽葡萄纹、花鸟花卉纹及神仙故事等,刻画出唐代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宋代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在宋镜部分所展出的牌记铭文镜、人物故事镜等,反映出宋代的商业气息与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明清时期,铜镜越发成为人们生活中日常使用的器物,展览在展出各类铜镜之外,还着重刻画铜镜的使用场景,同时展出了梳妆盒、首饰、书画作品等各类相关文物,力求呈现出明清时期人们使用铜镜时的生活细节。

蟠虺纹双耳青铜鉴  战国,高14.2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21厘米。云浮出土。直口平沿,腹微鼓,平底加三个乳状短足,肩腹部饰细密的蟠虺纹,双耳,耳上有当,当上饰蟠虺纹组成兽面纹。蟠虺纹指的是环绕卷曲的首尾皆有口的小蛇造型,蟠,为环绕、盘曲之意。虺,《诗经·小雅·斯干》曰:“维熊维罴,维虺维蛇。”《韩非子·说林》记载:“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是该时期青铜器上的主流装饰纹饰。“鉴”通“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监可取明水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瑞兽葡萄镜  唐,直径17.4厘米。半球形钮,圆钮座,纹饰以高挺的孖环分为内外区。内区饰海马葡萄纹及一周直角齿纹,一周锐角齿纹。外区饰凤鸟海马葡萄纹及一周锐角齿纹,一周卷草纹。青铜质,胎体厚重。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纹样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显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所以这类铜镜又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真子飞霜”葵形铜镜  唐,直径18.2厘米。八葵形,龟形钮,荷叶纹钮座,下饰起波浪的水潭。钮座之上有田字方格,格内有“真子飞霜”四字铭文。铭上饰祥云托月纹。钮座左边饰一道士在竹林弹琴,下方陈设几案清供,右边饰展翅起舞的凤凰。该画面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闲适之风。宋代《事实类苑》记载了齐南陵所出的“真子飞霜”镜,并评曰:“盖昔之高人逋客能自致于寂寞之乡,有足以寓意写怀者,未尝遗物鉴,以寄一时之适耳,岂良工巧冶所能知也?”其后,清乾隆年间的收藏大家钱坫在其《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中认为:“真子当是人名,飞霜当是操名。”此说对后世研究者影响较大,多有追随延续者,如清代学者阮元在《晋真子飞霜镜拓本跋》中即从其说,谓:“真子者,鼓琴之人,飞霜,其操名也。”朱江认为真子即真孝子的简称,飞霜即是十二操之一的履霜操的别称,整个镜纹的内容则是尹伯奇放逐于野。此外,还有爱情故事等观点,日本学者多称之为伯牙弹琴镜。

牛郎织女铜镜  宋,直径23厘米。圆钮,空中祥云弯月,镜面三分之二满布水纹,镜钮下方有一头牛伏卧在水边岩石上,昂首望天上的弯月。钮两侧水面站立一男一女,均着宽袖长衫,拱手于胸前,两人似隔着镜面的银河,在诉说相思。钮两侧各一人。下方一树一卧牛,抬头望月。右下角有“□□□官”款, 是官府对铜镜监管的标记。宽缘。镜上所描绘的正是中国古老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

犀牛望月铜镜架  明,高11厘米。犀牛头顶独角,双目圆睁,两耳竖起,嘴下长鬚。犀牛卧地,回首望着背上的弯月和卷云,是承接铜镜的镜架。古人使用铜镜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穿绳系镜,故铜镜上往往有铜钮用于穿系。第二种以奁置镜,铜在古代属于比较贵重的金属,铜镜也是比较珍贵的物品,人们为了保护铜镜,常将铜镜放于镜盒、镜奁之内。第三种:以架置镜,将铜镜放在专门的镜架、镜台之上,使用时直接对镜照面整容。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