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色展览作为国内各级文博机构策展的热点和焦点,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文物和书画艺术品主题展览,红色展览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理想上的教育启迪意义更大,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和时代意义。博物馆是联系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公众的文化纽带,通过策划红色展览和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展演活动等多种形式,引领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是帮助他们感悟红色文化、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要观众的红色展览,策展和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主题定位、展陈空间设计、参观体验、内容讲述和社教活动等环节予以科学设定。
晋城博物馆(以下简称“晋博”)自2014年完成维修改造和展览提升后,在加强基本陈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类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展览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2017年起,晋博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主题,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展品体系完整、馆藏资源丰富的文博单位合作,策划了多场红色专题展览。例如和太原市档案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共同承办“国家记忆 山西抗战——山西军民抗战史实展”,与晋豫边抗日纪念馆、阳城县文物博物馆联合举办“红色晋城——庆祝建党100周年晋城地区革命文物展”,原创策划“英雄太行映党辉”和“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战红色歌曲图片巡展”,与民间收藏研究机构晋城市圣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大型红色展览“唱支山歌给党听——南太行百年红色旋律记忆展”等。这些红色展览在帮助中小学生群体学习红色历史、感悟太行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扩充展品数量 优化展览线路
各级综合博物馆虽然在展览场地、科研人员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多种优势,但由于红色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馆藏红色文物数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布展时容易受到限制。在这种前提下,可与红色展品资料丰富的专题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民办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机构开展联合办展、馆际交流等,补充展品序列,丰富展陈内容。
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处在认知迅速变化的成长阶段,因此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关注内容的差异。如“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战红色歌曲图片巡展”共有四个单元85个版面,在进校园巡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小学生参观时大部分走马观花,部分展板无人问津的局面。经过调查分析,小学生群体对红色儿童歌曲的图版内容和音乐更感兴趣,而中学生群体则更关注“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与课本内容相关度较高的内容。策展团队根据未成年人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增加了红歌创作故事、图画照片等展陈内容,对展陈内容和展线也做出动态调整,分别在展厅和互动区设置自由式、环行式和穿越式三种参观线路。兼顾实际学习需求,根据中小学教材和课外阅读要求补充了展项热点,如“红星照耀中国”封面吹军号的战士与红色军号展区的文物故事相关联。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路线,不同年龄学生的参观热情和展览的人气得到有效提高。
讲好红色故事 合理布置展品
红色展览在陈展大纲和形式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年龄阶段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版面设计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做到图多字少、语言凝练,避免过多的学术性表达和描述,叙事语言要生动、流畅、简明易懂;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讲故事”的核心,选取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迹着重展示。红色展览中的枪械、军功章以及革命英雄生前物品等对天生具有英雄崇拜情结的未成年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这些红色文物(或复制品)既可以与红色故事相配合,达到“以物证史”的效果,也可以作为吸引注意力的重点,合理规划其在展线中出现的节点与频率,从而保持中小学生群体的观展热情。
以“国家记忆 山西抗战——山西军民抗战史实展”为例,整个版面的主色调以代表革命特征的红黄色系为主,展览主宣传版面以山西地图为主要背景,辅之以抗战时期山西省内各地名称坐标和山川水系,其主题鲜明,视觉冲击力强;其他展出版面图片珍贵翔实,叙述语言简单凝练,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仿佛打开了一本精美的革命历史漫画,在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学生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整个红色展览中对战争历史与人物故事的深刻描述,尤为打动人心,如“太原会战”的惨烈、“左权将军”为国捐躯的悲壮,尤其是展柜中抗战时期八路军使用过的锈迹斑驳的军号与山西陵川1700名号兵以号当枪,不畏牺牲,用生命和鲜血吹响驱逐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冲锋号的故事, 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颗爱国主义的红色种子。很多中小学生在展览结束后,主动通过上网搜索、到书店或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的方式,深度探寻展览中的“红色故事”与事件背景。由此可见,针对未成年人群优化展品内容及叙事语言,直接关系到目标群体的参观体验,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和红色展览策展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数字化多元化 创新展示方法
近年来,VR虚拟、多媒体信息传播和三维影像制作等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博物馆展示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很难兼顾文物安全等技术难题,在博物馆陈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晋博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以拓展展览内容深度、丰富观众展览体验为出发点,在陈展区域设计开发了人机交互、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体验等多种智慧化与实时互动体验展项。
中小学生群体对前沿科技、电子设备等有着更强的体验意愿,电子设备不仅是吸引中小学生参与红色展览的“噱头”,也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技术支撑。例如在“唱支山歌给党听——南太行百年红色旋律记忆展”展厅互动和VR虚拟体验部分,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同时保证展品中176件中西方珍贵乐器的安全性,策展团队在展厅互动设备上特别设置了虚拟脚踏风琴、上党民族乐器演奏,五线谱教学和基础乐理知识讲解,红色歌曲动画欣赏展示等公众体验项目。策展人动态讲解红色文物与革命故事的精彩视频,以画中画的形式融入十六个VR场景画面,将VR网络链接设置成二维码图像,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扫描即可打开。在增加互动娱乐和创新的同时,降低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成为红色音乐艺术展览的独特亮点。此外,通过云展播和展厅内的智能多媒体等互动设备,用科技化、数字化和情景化方式,将《聆听百年红色旋律 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唱支山歌给党听——方晓天的故事》等配套获奖宣教视频进行展示。不同年龄的学生们可通过云展播、VR和展厅内的智能设备“菜单式”按钮自主选择“红色儿歌、红色英雄故事、红色歌剧”等体验内容,为方便特殊群体的操作体验,在每个展示设备醒目处设置了使用说明,并安排专业人员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指导。
多彩社教活动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作为展览延续的社教活动,可以将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化到体验知识输入、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如何丰富社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中小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感,从而建立其与红色文化的情感联系,是实现展教结合、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
在晋博与晋城市圣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策划的“南太行百年红色旋律记忆展”主题社教活动中,特别在博物馆中央大厅搭建主题舞台,设计了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的学音乐唱红歌、红色艺术展演、戏曲联唱、主题团日宣誓等多种体验式展演活动。此外,借助展览乐器部分的“裸展”契机,博物馆社教老师带领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在确保展品安全的条件下,让同学们试奏20世纪50年代的扬琴和脚踏风琴等乐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乐理知识,感受穿越时空的红色旋律。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红色主题系列周末展演、“红色经典 百年辉煌”系列邮品文创手绘、红色革命故事宣讲比赛和文博课堂进校园,丰富了社教活动的表现形式,在红色文物活化利用的手段和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实践。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征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力量源泉。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着“第二课堂”的美誉。在红色展览实践研究中,晋博依托馆藏储备和太行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中小学生为策展对象,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展览的爱国主义特征,为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场所和平台,根据满意度调查和参观留言反馈,通过提升展览品质、丰富沉浸式体验,通过策划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文化展览和多姿多彩的社教活动,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群体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打卡地”和聆听红色教育的“摇篮地”,吸引着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未成年人主动走进博物馆展厅,学习红色文化,补足精神之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