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姜夔如何鉴定“二王”书法——解析《跋王献之〈保母帖〉》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仇春霞

1202年6月的一天,一位名叫了洪的僧人路过会稽时,专程拜访了钱清的王畿,碰巧有位姓周的砍樵人也来到王家,他给王畿的儿子送了一方小砚台,说是春天在山上挖地时得到的。

了洪拿着砚台仔细看,见背面有“永和”和“晋献之”几个字,就知道这个出自墓地,于是问有没有碑。樵夫说有块砖上有字,但是碎了。了洪让他赶紧去拿回来。第二天,樵夫拿了前面五行字过来。了洪考证了一下,竟是王献之保母的墓志,但是文字并不全,于是又让他跑去找散失的部分。过了10天,樵夫才将后面五行字拿来,但是已经断成三块。一块上面写有“交螭”,一块上刻有小孩垒塔,写有“曲水”,一块被废弃在其他地方。

《保母帖》是在书法史引来多次诉讼的一段公案,其源头就是周樵夫送来的这些断砖残字。

墓志大概的意思是:王献之的保母叫李意如,四川广汉人。在家做女儿时志营高秀。到了王献之家之后,柔顺恭勤,会写文章,草书写得也好,懂佛教和道教。公元365年,保母70岁,2月6日无疾而终。11月葬于会稽山阴冈下,陪葬品是一方曲水小砚台,一把雕有交螭的方壶。墓地上种了两棵松树,并竖了一块碑做标记。

王畿带着这块破损的墓砖和砚台到了杭州,借给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

姜夔时年48岁,他对着砚台和墓砖把玩了好多天,欣赏不已。砚石有点像灵璧石,又有点像凤咮,石质细腻,发墨好。

砖墓一共有10行字,大部分字迹都能清晰辨认出来,只有第六行磨损得多,缺了12个字,姜夔做了补充,其文为“中冬既望,塟稽山阴之黄閍”,这几个字中“黄閍”是王家祖茔之地,王献之写成了“黄祊”,姜夔特地作了说明。最后一行的末尾缺了两个字,姜夔没能将它们考证出来,但是这行字中的时间引起了他极大兴趣。他仔细核查了历代年谱,李保母去世于东晋兴宁三年(365)。墓志被人发现是在1202年,一共是838周年。姜夔很疑惑,王献之怎么能预知800年后的事?

在稽考内容时,姜夔发现了这方墓志的文献价值,一共有七点:

一是墓志起笔“琅耶”,证明古人很重视氏族血缘关系。

二是王献之的传世书法,除了《洛神赋》是正楷,其余多是行草。而《保母帖》是正行书,“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序》《乐毅论》最相近,而与《东方赞》《黄庭经》等都有较大区别。

三是《保母帖》没有经过摹刻,是王献之亲笔写的,并且有可能是他自己刻的,看上去比定武本《兰亭序》更好。因此,堪称“二王”典范。

四是文笔简秀,可与其父王羲之相媲美。

五是纠正了世人对“二王”书法的认识。定武《兰亭》过媚,而《保母帖》“唯取笔力,不求圆美”。

六是李意如作为一名保母都这么优秀,可见当时一些妇女在抚育和育儿方面的责任重大。

七是盛赞王献之的预知能力。

同年10月,了洪带着墨拓本《保母帖》来见姜夔,并讲述了他在王家看见墓砖和砚台的事。

正当姜夔沉醉于古物铭文的奇妙之时,坊间陆续传说其墓砖和砚台是王畿伪造的,又有不少人刊刻了其他版本,以乱其真。姜夔决定好好为这两件古物验明正身,于是花了几个月时间,精心对比研究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各种法帖,用正楷写了一篇近3000字的考证文章,寄给王畿。在信中,他首先肯定了《保母帖》是真迹。他说,我十几岁就学书法,后来又跟着单丙文老师学习,至今已经有30多年。按我对书法的理解,“二王”的字就应该是《保母帖》这个样子。怎么能说王畿是造假呢?如果是伪造的,为什么还要刊刻品相拙劣的伪拓本来扰乱眼目?手段真是拙劣。

然后,姜夔就有些人认为是伪品而提出的疑惑进行了辩驳,分别如下:

1.有人认为王献之是晋人,不应该在砚背上自称“晋献之”,所以它是假的。姜夔认为,王献之预知800年后有人看到这方砚台,所以这么说。另外,魏晋时期的官印上有“魏率美”“晋率善”,在世的人都在前面加“晋”字,给逝人写为什么不能用“晋”字。

2.有人认为当时的四川不属于晋,李保姆是四川广汉人,怎么可能到东晋浙江会稽去当保母?这肯定是假的。姜夔认为,墓志开头“琅耶”二字是关键。“琅耶”在哪儿?山西。浙江会稽的王献之为什么称自己是“琅耶”人?是祖籍。李意如生于公元296年,那时蜀虽不安定,但晋派遣的使臣还是在蜀待了很久,怎能说蜀不属于晋?李保姆8岁那年,李雄打成都,军中大饥,蜀民四散流亡,也许她就是在那个时候顺江东下到会稽的。

3.有人说佛教徒称“释”起源于释道安,这位僧人比李保姆还小16岁,王献之不应该在墓志中称“释”。姜夔认为“释”字在《阿含经》和《魏书·释老志》里有解释。而且释道安与王献之是同时代人,在南方待过一段时间,王献之称佛徒为“释”是完全有可能的。

4.有人说墓志中的很多字与《兰亭序》相似,怕是后人集字的伪品。姜夔认为,王献之其他法帖中的字与《兰亭序》相似的很多,何止是这方墓志。要是从字的相似性来说的话,应该拿御府藏的行书来比对。姜夔把分析结果一一罗列出来:《相过帖》18个字相同,即“相、终、无、日、在、未、暂、坐、感、感、得、古、尽、痛、此、所、不、流”;《思恋帖》9个字相同,即“事、既、将、视、左、右、无、喻、尽”;《十二月二十七日帖》11个字相同:即“曰、掺、之、岁、尽、感、怀、不、亦、情、得”;《静息帖》4个字相同,即“静、是、极、无”;《发吴兴帖》8个字相同,即“吴、兴、感、喻、不、静、兄、情”;其他帖中有三两个字相同的更多。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他们的字相似,这种现象在当代也常有。王献之的字与《兰亭序》的某些字相同者偏多。即使不完全相同,偏旁也多有相似,另外,唐人集王羲之字,多恶俗。但这方墓志上的字,却别有生意,比如“老、夫、水”三个字,像是要跳蹿起来,并不是刻板的集字能比的。所以说不可能是集字集出来的。

5.有人将墓志埋在土里是保母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事,王献之不可能将写给保母的墓志埋在土里。姜夔认为,这是提问的人知识面不够丰富。汉代《谢君墓砖》上的时间是公元86年,四川武阳县的石窟中也有公元77年的题识,都说明自汉代就有人将刻写的铭文埋在地下的做法,又怎能始于南朝?

6.有人认为苏东坡有《金蝉墓铭》,铭曰:“百世之后,陵谷易位,知其为苏子之保母,尚勿毁也。”这与王献之的《保母帖》最后一段内容很相似,这很可疑。关于这一点,姜夔认为东坡先生是从道理上推测,而王献之是从命数上预知,当然会有相似之处。最近有人在江苏南部地区挖出了一块石头,上面有诗云:“笑椎画鼓过江东,身到蓬莱第一峰。坐看海云迎日出,千山浑在□□中。”这与东坡的《潮诗》很相似。东坡先生虽然是一代文宗,但从两方保母墓志相比较,高低还是能分出来的。

7.有人说李保母应该算是王家的妾,不应该写“归”王氏。因为“归”有正室“明媒正娶”之意,而东坡先生在《金蝉墓铭》里用的是“隶”字。姜夔认为,王献之既然称“母”,又何妨用“归”字?东坡是为他弟弟的保母写墓志,所以称“隶”。

姜夔最后综合分析上面提到的非议,的确容易乱人视听。但博雅之人一见便心知肚明。姜夔的这篇考证文章被精心保存下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名为《跋王献之〈保母帖〉》,纵31.6厘米,横708.3厘米。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7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