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好生活赋能:打造群众身边博物馆的太原实践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周墨兰

image.png

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性的产物,近半个世纪以来博物馆致力于平等、多元、包容和开放的行动,使其公共性角色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时尚。从非正式学习机构到休闲体验空间,从助力乡村振兴到赋能城市升级,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释放积极潜能。近年来,太原市加快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以博物馆为驱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框架体系。公众在地、在场、在线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成为美好生活中最鲜亮的元素。这些实践体现了博物馆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形成了以博物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良好范式。

在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博物馆作为文化驱动力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及完善,使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得以保存延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深入,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对城市空间、功能、文化内涵等进行有机更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博物馆作为文化驱动力的作用日益彰显,其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筑活化利用、城区提升改造等紧密相关,成为文化导向城市更新(Culture-led regeneration)的重要因素。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悠久的历史给城市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太原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全市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套、250703件,其中珍贵文物3485件(套)。为实现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统一,太原市不断探索博物馆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以博物馆为驱动力构建传统历史风貌与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系统,形成了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工作矩阵。

近年来,太原市系统梳理文物资源,持续推进钟楼街片区、拱极门片区等富含老城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保护修缮,陆续开放关帝庙、圆通寺、亨升久、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等府城文物10余处,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依托古建筑打造“小而精”“专而美”的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塑造“活着的城市记忆”。与此同时,利用明太原县城新修缮的23处文物保护单位,为民间藏家提供场馆支持,鼓励发展醋文化、面食文化、晋剧、晋作家具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古城保护语境下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进程,博物馆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亦由此彰显。

小空间、大布局:从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到博物馆之城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社区参与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开放和包容的社区参与将充分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进而赋能社区治理乃至整个城市发展。近年来,太原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政策,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协作社会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身边的博物馆,搭建博物馆之城的空间构架,拓展博物馆与城市能级跃升、生活环境改善更加普遍而紧密的联系。

2020年7月,《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将促进博物馆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建筑空间设立博物馆,建立门类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2021年6月,《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2020年4月,《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将具有收藏、展示和教育等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类博物馆培育计划,推动其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在此背景下,太原市利用文物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考古遗址等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的功能置换及空间拓展。如依托唱经楼建设太原科举文化博物馆、依托铁路工程师楼旧址建设山西铁路建设博物馆;在徐显秀墓原址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镇远桥遗址展示馆,形成明清石拱桥与现代地铁站“桥站共生”的独特景观,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此外,太原市还将行政区域内的纪念馆、军史馆、校史馆、厂史馆、陈列馆、规划馆、美术馆、艺术馆、村史馆等纳入类博物馆发展矩阵,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均衡发展,夯实了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

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打造各级各类博物馆98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1座、非国有博物馆16座、类博物馆61座,平均约5.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初步形成以历史类博物馆为基础、专题性博物馆为特色,类别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博物馆质量的提升以及博物馆体系的完善,到2025年,太原市将进一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博物馆强市。

在地、在场、在线: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更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立足当代生活,服务社区居民,具有包容性和可及性。在社区参与下,博物馆以文化服务者的亲和姿态迎接公众,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并通过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塑造社区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博物馆在地、在场、在线服务公众,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  博物馆根植于地方社会,与当地社区组成了一个多样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多角度展示城市历史、人文、物语的同时,博物馆帮助在地社群保存集体记忆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在地文化的自觉。太原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太原府城和明太原县城等重点区域打造博物馆集群,如修缮拱极门举办“老城记忆图片展”、复建首义门推出“锦绣太原展”;开放文殊寺打造府城历史文化陈列馆,开展“缘墙而上的文脉”古壁画艺术实践活动;开放关帝庙博物馆,策划“千秋关圣”展览及展演,将关公民俗文化活动、晋剧艺术、武术、皮影等融入博物馆情境。这些博物馆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将本地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生活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形式呈现,对于保持街区活力、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场  博物馆具有公益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公众参与——多元主体的即时在场,使博物馆与社区形成文化互动,成为“共享的文化空间”。太原市在打造群众身边博物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社区参与的多种方式,让多元人群即时在场体验博物馆文化。太原城市记忆馆发起公益项目“记忆交换”市集,展品由百姓提供、故事由百姓讲述。通过征集、整理、展示老物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即时在场分享、交换属于个体及城市的记忆,留住大时代的小故事。太原科举文化博物馆围绕“唱经楼里话科举”主题展览,面向少年儿童举办“开笔礼”仪式和文化激励活动。通过“挖掘+展示”“文化+体验”等形式,青少年在博物馆营造的现场氛围中,沉浸式感知科举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树立“乐学尚礼 崇德致用”的良好学风。

在线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开放,使公众在线参与的可及性和体验感得到大幅提升,知识共享更加及时便捷。博物馆融入数字生活新图景,与公众的对话形式也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潮流化。太原市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除了办好线下展览和活动外,不断探索公共文化产品线上配送,推出一系列云展览、云课堂等线上活动,实现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创新文物展示、阐释及传播方式,打造群众喜欢的数字博物馆,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文物赋彩美好生活。“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依托从10个国家30余座博物馆采集的100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借助数字复原技术,实现了海外流失文物与现存本体文物的虚拟合体,观众可在线浏览11座洞窟的复原样式,领略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

太原市打造群众身边博物馆的实践,形成了博物馆与遗产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等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层面,博物馆作为文化驱动力,对传承历史文脉、社区生态治理、城市能级跃升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在机构层面,通过政策实施、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博物馆与类博物馆空间布局初见成效,博物馆集群式发展带来丰富便捷的文化供给。在公众层面,博物馆在地(记录当地社群集体记忆)、在场(多元人群即时参与体验)、在线(公共文化产品线上配送)提供服务,为集体创造福祉,点燃了文化的“烟火气”,也将文化自信刻写进美好生活。博物馆虽然“无法像杠杆一样,撑起整个世界,但是这并不表示它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事实上,透过它对观众个人生活的充实,对促进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敏感和有自觉力的公民社会的形成,每座博物馆都能为建造一个公益、稳健、丰富、和谐和人性的社会,发挥力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5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