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主题下教育项目案例回顾与思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子宁

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围绕倡导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梳理我国博物馆在围绕当前世界热点话题,深入挖掘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所做的实践,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博物馆教育的实现路径,为公众提供正确、积极的精神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索未来如何更好地整合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相促进相融合,实现博物馆与不同领域的团体跨界合作,推动博物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社教案例回顾(2012-2022)

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内蒙古博物院对616件馆藏一级文物、吐尔基山辽墓出土文物中的338件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实体模型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成果应用过程中,现场的观众通过电脑屏幕操控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精美文物錾花鎏金龙纹银盒“转身”,全方位观察银盒上的细节。

2013年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办的“诗情画意访古船”展教活动,跳出舟船发展的局限框架,将舟船放置在大的文化背景里,从诗词、画作中寻找舟船的倩影,将诗文、书画、船模相搭合,形成一场展品与书法、绘画、船模的跨界交流,提供给观众一个崭新的文物解读方式。

2014年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南京博物院专为视障人士设置的专题数字体验区——博爱馆正式与观众见面,这是一次专为视障观众开设的以提供语音解读、手感触摸、助残车等个性化服务的一个特殊展教尝试。

2015年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在策划开展特殊困境儿童关爱活动时,结合馆藏资源根据受众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策划活动内容。

2016年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广西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制作的“百里岩画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是一台以文化景观与博物馆展示相结合,充分体现壮族历史文化的主题展览。

2017年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难以言说的历史”。苏州革命博物馆举办“文物和遗迹,走进历史真相”的公益讲座,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寻访遗址遗迹等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历史真相。

2018年主题“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南京六朝博物馆打造“VR/AR线上博物馆”,观众通过手机App对文物拍照,图像识别、AR技术就能让文物“活”起来,不但能自我介绍,还能有问必答。这一展教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互动参与。

2019年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故宫博物院以中国传统五行色彩为灵感,开展“传统遇见未来”主题艺术创作活动。招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千余名观众,在专业艺术老师的带领下,以中国古代藏品为创作素材,利用现代软陶、珍珠棉、马赛克等现代艺术材料进行拼贴,完成独立画幅,并通过合作拼图的方式,将完成的作品组合成立体的“七巧板”装置进行展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20年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南京博物院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5G网络对“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全程直播并发布话题推送,特别是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中,将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舞演绎、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

2021年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全国多家博物馆深化智慧博物馆技术应用的落地,持续推动博物馆向数字化模式转型,借助互联网5G技术,打通文博线上线下全场景服务体验。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北京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博物馆5G新生活”正式启动,在首都博物馆“悦空间”文化展中,观众通过AR探究镜、AI拍机等前沿设备,感受5G赋能下新文博、新文创的独特魅力。

2022年主题“博物馆的力量”。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博物馆的力量:潜力与能力”主题论坛、“博物馆的力量:青年人在行动”青年论坛,集中展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成果。

通过回顾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博物馆日教育项目案例可见,博物馆教育从一馆单独开展到多馆合力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从馆与馆之间合作,到博物馆与学校,博物馆与互联网企业等各行各业协同发展。博物馆教育正以特有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通过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展教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构建博物馆文化资源平台。我们也应看到,教育属性使得博物馆的外延和边界正在逐步扩大,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创新发展的潜力背后,是新媒体与互联网的价值渗透、高科技领域终端设备的搭载,它们已经成为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博物馆迈向国际化和社会化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阶段,博物馆教育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热点,及时把握和跟踪,对干我国博物馆教育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对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回顾,未来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可能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新趋势和新热点。

博物馆“感知教育”不断探索

当今,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被动的吸收教育人员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感官、知识、美学及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现有的博物馆多感知教育仅在视觉、触觉、听觉方面不断的深耕与探索,而在味觉、嗅觉等感知领域尚存空白,气味元素作为记忆回溯“源池”能微妙地改变观众的情绪,增加多层次的体验感,对观众的参观认识与思维导向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未来综合博物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建筑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领域的交互应用或许可以帮观众实现从“触摸历史遗迹”到“探寻博物馆气味”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沉浸式体验和多感知服务。博物馆多感知教育将在记忆、情感、认知等方面为观众提供不同感觉模式下的信息组合,实现博物馆“格物致知”的实践资源优势与传统教育优势的互补和良性互动。

博物馆“因材施教”形成常态

当今,博物馆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保存、展示文物,它可以是学习中心、活动中心甚至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场所。现代化的博物馆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学校课堂、科研院所、社区等机构融合的多功能场所。未来的博物馆更像是一个中心机构,不仅仅是学术中心,还是一个社交中心,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将更多关注观众的需求导向,个性化“定制”专题性的讲座、教育活动,甚至观众可针对内容、参与时间提出要求将是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观众将会享受到“定制”所带来的乐趣。

从“智慧博物馆”迈向博物馆“ChatGPT”时代

近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博物馆教育已慢慢融入现代科技,互联网平台的利用,VR、3D技术的应用,线上线下教育联动促使虚拟化博物馆参观量不断突破攀升,博物馆教育理念也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延伸至当代社会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2022年“元宇宙”概念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被广泛提及并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元宇宙的本质是人类通过互联网终端设备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它集合了AI、VR、云技术、区块链等当下所有热门概念。2023年初,被元宇宙纳入子集的概念ChatGPT取得了突破进展。ChatGPT作为一个智能聊天工具,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场景交流。

对于文博资源而言,这有可能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全新突破。在信息化的1.0时代,博物馆里的数字屏幕、音频视频让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数字化的2.0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云端纵览文物展览、欣赏藏品细节;在智慧化的3.0时代,观众可以通过沉浸、交互体验,获得点单式的文博服务。进入ChatGPT的4.0时代,利用AI等技术,观众可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数字孪生世界,并在其中交流,构建新的社交关系。未来或许“知识传播”型的线下展览空间将会向“感官体验型”的学习互动空间方向转型。博物馆教育行业的原创能力、服务能力,和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将成为核心需求。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科技是跨越时空的桥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将实现更多跨界应用,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对接“文化强国”战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出显效而优异的博物馆教育项目案例。在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博工作者们应持续利用自身文化资源,通过与时俱进的思考与不忘初心的实践,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向未来。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7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