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位于郑州商都考古遗址公园内,是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自2022年7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相继推出了两个小而精的临时展览“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和“石窟里的绝唱——中原黄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艺术展”,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数字赋能,
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融为一体
临时展览“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展陈面积约550平方米,通过提取汉代壁画、画像石元素进行细节复制展示和再创作,运用多媒体、数字交互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及触觉等,在为观众提升参观体验感,同时也充分响应了“数字化对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号召。既有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的角抵相扑图的数字活化再现,也有“袂起汉风”的数字可视化,让观众直观了解汉代人的时尚造型;既有《迎宾图》中墓主人驱车欢迎宾客、宴请宾客和观看百戏的数字化呈现,又可以让观众戴上VR眼镜,在虚拟世界中参观打虎亭汉墓实景的场景体验。
“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展览利用互动装置、影像、音乐、语音等多媒体技术,构建了丰富的展览知识体系,提升了参观者的展览体验。在视觉方面,该展览色彩丰富,既尊重原有打虎亭汉墓本体的壁画色彩,突出主题、提高空间感,又充分考虑汉代文化因素,利用整体和谐、内容新颖、富有感染力的色彩,让观众在参观时既沉浸于汉代文化之中,同时又有新鲜有趣的体验感,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让观众身临其境与图片进行交流。“舆辇珍馐”以黑白色调为主,沉静神秘;“翾鼓曼舞”以暖色调红色、橙色为主,活泼喜庆;“卷云藏瑞”采用蓝白色彩为主,明朗而富有朝气,整个展览舒张有序。《宴饮百戏图》色彩明艳,以打虎亭汉墓内大量的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矿物质颜料绘制的彩色壁画为基础色调,数字化呈现壁画的精美,向参观者展示了汉代贵族待客的礼仪与规程。听觉方面,在展览中加入舒适的背景音乐,轻雅的中国传统民乐微微响起,烘托出展陈环境,渲染了陈展氛围,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在触觉方面,展览中的“千灯万华”以打虎亭汉墓壁画纹饰打造虚拟图像,观众步入展厅时,采用手势感应,由一盏彩灯带动千盏彩灯而动,形成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印象,视觉随机转移集中在这些具有强烈光线的多重灯罩之中。在“衔镳驭马”中,观众可以采用触拉缰绳的方式,感受骑马的乐趣;在“翾鼓曼舞”中,观众踩踏地面的圆形鼓身,对应在屏幕上会出现舞姿妙曼的仕女;在“瑞兽珍禽”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大屏,收集鳞片与羽毛,从而召唤灵兽。一系列的数组化处理,让观众在参观时沉浸其中,激发好奇心,增强其想象和共鸣感。
展示非物质文化技艺,
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展览
临时展览“石窟里的绝唱——中原黄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艺术展”,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作为传承黄河文化的展示部分,展出作品95幅,高浮雕拓片内容极为丰富。展览以保护传承展示河南的中小型石窟为主,准确地将高浮雕石刻的纹理以及雕凿的印迹等细节信息直观地以平面形式进行详细的展现,通过黑白、明暗色彩的变化,表现高浮雕传拓的高超技艺,将被公众关注较少的中小石窟精美造像呈现于博物馆之中,展示于公众的视野中。
此次展出的高浮雕拓片主要来自河南省除龙门石窟以外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石窟,时代始自北魏,终于明朝。这些石窟多分布于洛阳周围的豫西地区和安阳周围的豫北地区,大多数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已面目全非,而展览中选取的石窟拓片皆为具有代表性较为完整的石窟,时间大多开凿于北魏时期。这些高浮雕拓片作品为大国工匠李仁清团队所做,拓片主要采取正投影原理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上纸、砸纸、上墨、揭取、粘接、修复、装裱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把古代石窟寺雕刻、造像、碑、画像石、画像砖、墓志等器物,通过作品予以保存并向公众展示。
展览中的《帝后礼佛图》,传拓墨色以近浓远淡施墨法,结合传统平面的传拓技艺和青铜器全形拓技艺,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表现石刻的立体层次效果。浚县千佛洞石窟佛造像(第二窟北壁的画面),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该作品细节较多,拓印时截取下来的碎片高达3000多片,最小的有大拇指大小,传拓艺人克服种种困难,身绑绳索,在山崖之间,以高超技艺,充分利用墨色变化表现图像的层次感,效果清晰、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在展览中还加强了石窟艺术与黄河文化的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更好地讲好中原的“黄河故事”,延续了郑州的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生生不息,讲好黄河文化故事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作为一座新兴的博物馆,开馆时间虽然短,但在临时展览的选择上颇具匠心,既顺应了博物馆数字化的趋势,又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优势。“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展带领社会公众穿越时空隧道,走进繁华的汉代。“石窟里的绝唱——中原黄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艺术展”艺术性高、学术性强,带领人们走进物质文化遗产石窟艺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浮雕传拓技艺,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