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而筹办的“辉煌中轴”展览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荟集了来自故宫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共分为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个部分,对中轴线的壮美秩序、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公众化进程和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精彩阐释,彰显古都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共化转变。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道路、国家礼仪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奠定了城市体形和空间分配的基调。
中轴线建筑模式源于中国传统政治行为中象天法地、居中而治的核心理念。人道遵循天道,表现在空间规划上是模仿天象,如择中立国、择中立都、以中为尊等;表现在治国理念上是“中道而行”,如中庸、中和。将这种理念付诸都城规划和营建,就产生了传统中轴线。
都城中轴线的出现与范式完善映射着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尤其是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国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曹魏时期的邺城出现最早的中轴线建筑群,又经隋唐宋辽金时代的演变,历数千年的聚落、城市、都城建设为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称中都,这标志着北京第一次真正成为王朝的首都。在建设过程中,金中都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将正在发展完善中的都城中轴线理念和范式引入北京,开北京辉煌中轴遗产之先河。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所描绘的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体现了“以中为尊”的都城秩序。为体现皇权至尊及其合法性的来源,皇帝所在的都城、所居的宫殿,其空间布局、形制及功用等都效法天帝居所、体现“天”的意志,祭祀空间则是和“天”、祖先及其他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和象征。推而广之,整个国家都尊崇并遵照“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礼乐制度构建层级重重的秩序,最终实现终极价值“和”,即人与天地万物及整个社会达成理想状态,所谓“礼序天下而致中和”。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其规模、格局与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中轴线的文化空间同样具有多元并蓄的特点。北京处于游牧、农耕和渔猎文化交汇区域,分别代表三种文化的民族相继建立的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为都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在北京都城文化特别是中轴线这一都城文化核心空间里有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宫廷文化与宗教文化、市井文化在此和谐共融,呈现了以中轴线为代表的都城秩序所带来的和而不同、融洽共生的社会万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王朝时代结束。中轴线区域的宫殿、园囿、坛庙、广场等陆续转变为公共财产,功能上随之转变为服务市民和社会的博物馆、公园、广场、教育场所等。北京中轴线在经历近现代的功能与性质转变后,已经真正融入于现代生活、回归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国家的各类庆典仪式到普通民众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当代中轴线空间承载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现代社会功能。融新于旧、化旧为新的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国家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都市空间。
槷表
新石器时期,陶寺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藏
槷表是天文工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投下影子,而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人们逐渐有意识地以标杆作为专用物品来观察影子的变化与时间、方位的关系,于是产生了最古老的确定方向、时刻、节气的天文仪器——表。测日影的标杆称“槷”,故称之为槷表。
四神纹瓦当
汉,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玄武为四神之一。大约在春秋时代,古人根据天文观测,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一宿;后来又将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组,每组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此龙、虎、雀、龟(蛇)被称为“四灵”。后来又衍生出五色配五方之说,四灵之说又发展成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蓝色琉璃花砖
元,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琉璃是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元代琉璃构件广泛用于各种宫苑建筑。《元氏掖庭记》记载“元祖肇建内殿,制度精巧……瓦滑琉璃,与天一色。”可见宫殿屋瓦为蓝色。元大都外的海王村一带曾设有琉璃窑,明清时期也设琉璃窑厂,专门烧造专供宫殿、庙宇使用的琉璃构件,地名也改称琉璃厂。在清代中叶窑厂外迁,琉璃厂演变为特色文化街区。
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
明,采集于北京正阳门箭楼正脊,首都博物馆藏
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古建筑挑大脊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项目完工后,放进压胜再最后安放。此处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压胜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口或合龙门。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实为国门,地位尊崇,因此正阳门正脊上的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
样式雷延禧宫烫样
清,故宫博物院藏
延禧宫为紫禁城东六宫之一,明代永乐朝始建,为皇帝妃嫔的寝宫。历史上延禧宫多次被毁,此烫样准确地反映了清末延禧宫被毁之前的格局。烫样是根据一定比例做成的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因制作过程中熨烫工序而得名,主要是奉旨而作,呈送给皇帝御览所用。烫样能够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寸和内部装修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光绪《大婚图》之《礼节图》中的“太和殿庆贺图”“颁诏图”
清,庆宽绘,故宫博物院藏
婚礼属于嘉礼之一。皇室嘉礼多在中轴线上的礼制空间中举行。光绪《大婚图》共九册,图绘光绪帝大婚中的纳采、大征、册立、奉迎、合卺、庆贺和赐宴等礼仪场景,写实地记录了婚礼全过程。“太和殿庆贺图”“颁诏图”记录了光绪帝在太和殿接受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随后于天安门上举行金凤颁诏,将皇帝大婚的消息向全国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