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为配合阳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流园建设,经报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在A11地块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阳泉市高新区南杨家庄村西台地。
发掘过程中,我们采取大面积揭露的方式进行整体发掘,揭露面积约400平方米,在清除周围村民迁坟堆土后,先后发现29座古代墓葬。初步判断其中1座唐代砖室墓(残),7座元代墓,19座明代墓,2座近现代已迁空墓。
唐代砖室墓(M9)被一座元代砖墓(M12)打破,墓室仅保留西侧壁下部和部分铺地砖,随葬品仅见方形砖志一盒,但未见残留文字。
元代墓7座,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砖室墓4座,其中3座(M6、M11、M15)为砖雕仿木构穹窿顶壁画墓,尤其以M15最为完整。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呈长方形,底部南高北低,南侧为七级台阶,北侧为砖砌封门及拱券式甬道;墓室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室墓,有五个耳室。墓室底部为砖砌“凹”字形棺床,转角砖砌立柱,之上砖雕斗栱、椽、瓦等仿木建筑构件;侧壁及墓顶均绘制壁画及彩画:西南壁和东南壁分别绘制杂剧图、挑灯图等壁画,侧壁墨书奇门遁甲中的九宫八卦、九星、警句短语等内容以及“无忧堂”“兴祭堂”“宗祖堂”等堂号,拱眼壁彩绘折枝花卉,穹窿顶东西各彩绘三足金乌和兔子捣药以象征日、月,其余部位满布彩云及星辰等彩画。穹窿顶上部有立砖砌成的柱状物。东南壁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八月廿三日泥匠王起宗计小卜士王元马郭女儿;西南壁亦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岁次丙午月建丁酉八月己亥朔末殉有三日下弦又丁酉□。
主室内不同位置放置骨架4具,东、东北、北、西北、西壁各有一个耳室,均放置骨架(1~3具不等),其中北耳室有砖砌封门,封门前为一组随葬品。该墓出土随葬品较多,有玉壶春瓷瓶、瓷钵、瓷碟、瓷碗、瓷香炉、铜钱、木勺、泥碗等30余件。另外还有棉麻衣帽、鞋及竹席等有机质文物残留,但保存状况极差。
另两座壁画墓形制也大体相同,同样装饰有备宴图、挑灯图、耄耋图等壁画以及九宫八卦和“有钱不使用、死后一场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短句,三座墓葬均未经盗扰,出土随葬品也较多,且多以组合形式出现,特别是M15整体未淤,仍保存了下葬时的原貌,尤其是其中的棉麻衣帽、鞋及竹席等大量有机质文物仍保留痕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元代服饰器用和丧葬礼仪的认知,让我们对当时下葬时死者安放、随葬器物、葬制葬仪等方面的信息有了直观的认识。
明代墓全部为土洞墓,而且与元代土洞墓形制基本相同,大部分为带长方形墓道的横穴土洞墓,主要是双人同棺合葬和单人葬,个别为三人葬及已迁寄埋葬。以明墓M10为例介绍如下,该墓为南北向横穴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呈南高北低的斜坡。墓门由石块垒砌,墓室呈圆角长方形。葬具为木质单棺,东西向放置,棺木朽烂严重。棺内两人并排放置,头西脚东,北侧为迁葬,南侧为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较差,人骨下有灰渣铺垫。随葬品有小口瓷瓶、黑釉瓷罐、青花瓷碗、铜钱2枚,共计5件。
该处墓地所处位置当地人称老坟圪梁,根据墓葬形制及整体布局,综合判断该墓地除唐墓和近现代墓之外,应至少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家族,其中三座壁画墓墓主应为当地富户,土洞墓属普通平民墓葬。该批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元明时期的葬制、葬俗及其区别和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三座壁画墓丰富的壁画内容为研究元代家具形制、服饰装扮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直观认识,尤其是三座墓均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其中M6为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M11和M15均为元代大德十年(即公元1306年),为同类墓葬的时代判断提供了参考标尺。墓葬中出土的各类器物也可以作为标准器,为周边区域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依据。该批墓葬的发掘是近年山西元明时期考古的重要收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
执笔:韩利忠 郑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