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河北公众考古工作成果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杨帆

image.png

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重大考古发现的相继出现,考古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进而带动了全社会的考古热潮。如何利用考古成果,如何让考古发现活起来、亮起来,如何讲述文明起源、阐述文化脉络,是公众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赋予考古学的新使命。近些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注重文物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社会公益职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公众考古的发展与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开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新模式,为河北公众考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

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对新媒体、互联网的运用,利用新媒体传播成本低、时效快、范围广、检索便捷的优势,建设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多元化宣传平台,便于公众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考古成果,让考古资讯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通过公共语言和方式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考古工作,将考古成果传递给社会大众。开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和“河北考古”官方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优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更快捷、更方便地分享河北地区最新田野考古发现动态及科研成果,向公众展示河北考古风采,用学术前沿研究和考古热点话题充盈公众的文化网络空间。考古工作者通过评论区的留言第一时间获得公众反响,形成公众关注互动和考古学发展之间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良好氛围。

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古知识“云”讲堂、考古进课堂、重大考古发现专题沙龙等系列活动。打破固有时间、空间、职业和身份的局限,让各界学者、考古爱好者、社会大众与考古学家共济一堂。考古学家将严谨扎实的学术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向公众介绍考古基础知识与最新发展动态,公众既可以聆听考古学家解读经典文物、讲述遗迹发掘过程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又可以与考古学家面对面探讨问题、互动交流。

与此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深入合作。协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机构,持续开展对考古工作成果的音像资料制作和新闻资讯报道。其中专题纪录片《泥河湾》《考古公开课——神秘中山国》《考古公开课——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进行时——故郡古车发掘记》等,通过纪实跟拍、实况在线、采访考古人员和专家等方式,系统、全面地将考古发掘过程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了全国观众对河北历史文化的关注。

揭开考古工地神秘面纱,让历史遗迹再现真容

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集中宣传的时机,向公众开放考古现场、考古实验室、考古工作站及科研基地,让公众近距离“围观”文物的发掘、文物的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等工作流程,增强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充分发挥考古的公益性和教育功能。推进考古进校园活动,开设考古夏令营、研学游等活动。通过与学校、文化公司、旅行社的合作,邀请大学生和青少年学生走进考古工地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参观考古遗址,并与田野考古人员一同参与布方、取土、绘图、记录、修复等考古工作,同学们在充满乐趣的互动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2019年8月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启动了考古工地夜景亮化工程,拆除了之前工地周边的挡板,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玻璃展棚,使得考古现场的展板、探方、地层标线、房基、水井等各种遗址一览无余。发掘工地还铺设人行步道供观众“实地”参观,降低对遗址本体的人为干预,公众行走在木栈道上,感触着开元寺遗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实现“一眼千年”沉浸式体验。这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是十分少见。

2021年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在张家口阳原县建设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旧石器考古基地,中心设有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考古之家等基础设施,是集合考古研究、学术交流、考古展示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考古研究的综合性基地。泥河湾遗址群丰富的考古资源和科研资源,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多个科研团队入驻,开展石器观测、分析、拼合、研究,古动物化石的修复、鉴定、整理、研究。近些年,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传统考古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引入学科研究新技术、新理念,拓展了泥河湾遗址群人类起源学科研究方向,提高了河北考古多学科建设水平,为宣传泥河湾古人类文化与旧石器考古科学知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助推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建设,活化历史场景

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文物保护机构及文旅企业等组织的建设、发展需求,开展遗址考古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使文物回归于原始埋藏环境和历史背景中,让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有:河北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誉为“世界天然博物馆”的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第一个将奥运场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太子城遗址公园。遗址考古公园将旅游参观与展示教育相融合,构建出考古事业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发展体系,开创了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树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数据融合打破时空壁垒,让公众“触摸”历史

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构建文物考古数字交互空间,实现历史遗迹的跨时空复现,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助力学术新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公众考古形式的创新,虚拟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考古人员对文物遗址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将VR互动、三维建模、裸眼3D技术等数字虚拟科技与遗址展览展示相融合,多维度、精细化还原墓葬或遗址的发掘现场,将考古场景与历史文化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公众眼前,在提升考古工作科技含量的同时,带给公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背倚太行余脉的曲阳县田庄大墓,墓穴长66米,由10个圆形侧室高低错落地环绕前、后两室,犹如众星拱辰,是河北地区同期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墓葬形制极其罕见且最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对其发掘和保护过程中,考古专家引入VR建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发掘场景进行超写实的还原,将石雕、浮雕、壁画,甚至裂纹等细节做到细致入微,达到整体惊艳、细微精妙的效果,让观众体验“真正”的时空穿梭,从而提升公众代入感和感知度。

展示考古魅力,考古也能圈粉无数

努力打造考古志愿者队伍建设,招募并组织来自社会不同行业、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考古志愿者。志愿者从最初的考古宣传员,逐渐转变为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测量、采样、绘图、文物修复、资料记录等考古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考古学的科学性认知,提高了文物保护观念,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考古事业,同时也培养了考古专业技术人才,为考古队伍增添新生力量。

听文物讲述中国历史,看文物展现千年文明,享文物承载灿烂文明。公众考古体现了考古学的社会化进程,是将社会资源与历史遗产有效整合,使之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生活需求。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人民赋予考古事业的新使命。着眼当下,希冀未来,河北公众考古探索之路还很漫长,需要考古人守正创新、坚持不懈、青蓝相继。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1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