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不仅是中国道教文化圣地,还有神秘的崖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2010年8月1日,江西龙虎山与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共同以“中国丹霞”名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揭开龙虎山崖墓的神秘面纱,1978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与贵溪县文化馆合作,选择龙虎山悬棺最为集中的仙水岩区作为突破口。考古队请来当地训练有素的药农悬索荡入洞穴。进入洞穴后,洞内有厚厚的灰尘,棺木放在洞中央,横向洞口。揭开棺盖,棺内人骨保存完整,头骨旁留有头发,尸骨下垫有竹席。洞穴内有制作精致的木剑、釉质莹润的青瓷杯、碗,以及制作规整、火候较高的印纹硬陶瓮。此外,还有黑色光泽的陶罐、朱红色夹砂三足陶鼎、编织精细的竹篮和竹盆、雕花髹漆的木杯和扁鼓的小木鼓,以及印花丝绢、经纬线分明的麻布、苎布。除棺木外,药农将坛坛罐罐、杂什物件等装入麻袋,用绳索将其放下至考古队接应的船上。从药农采集的陶器器型、花纹、质地等初步判断,仙水岩崖墓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代。
为全面认识崖墓的形制、结构及文化性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对崖墓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中国悬棺葬区第一次大规模科考活动。虽然已过去40余年,但至今仍是崖葬考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悬棺葬的研究。经探索考古队最终决定用大竹筏船,再搭建钢架,攀爬云梯进入洞穴。然而大部分洞穴情况并不如人意,不少墓葬很早就已被盗。在大家垂头丧气时,站在高架上的队员发现一处十分隐蔽的洞穴,也正是这个发现,使此次考古发掘有了重大收获。该洞穴发现随葬品36件(套),明显分三类摆置。第一类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黑衣磨光陶,放置于崖洞内壁边缘;第二类为制作精致的仿金属木质手工业工具和兵器;第三类是纺织工具。该洞穴是此次发掘中最小的一个,其随葬品约占发掘清理总数的1/6。据考古资料记录,此次清理的14座崖墓中,共发现各式独木棺37具,人骨架16具,出土陶瓷器、竹木器、乐器、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等文物220件(套),其中织机构件成为中国先秦纺织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龙虎山崖墓群集中分布在泸溪河仙水岩的诸峰和相邻两公里的余江白塔河的雄咀石、螺丝岭、保驾峰、香炉峰等峭壁山峰,每处约有10座以上的墓葬,形成了龙虎山崖墓群。先民们利用绝壁有穴的地势,按其洞穴规模大小,以血缘关系来安葬,分别实行单葬或群葬。依照山涧地势,由自然分离的山势间隔成若干大家族合族而葬的墓地,表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同族共葬的习俗在这里继续留存。
崖墓年代的判定是辨别墓主人的首要问题,龙虎山崖墓出土的棺木和典型陶器群是断定墓葬年代最好的证据。根据C14测年显示,龙虎山崖墓群早期应为春秋中期,晚期应为战国早期,测定年代与随葬陶器断代基本相符或一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当时我国东南、华南广大地区大都为古越人活动区域。龙虎山区古属贵溪县管辖,唐代以前贵溪县属余干县所辖。余干按《太平御览·州郡部》引韦昭汉书注:“干越,今余干(汗县)之别名。”汉以前余干辖地包括现今弋阳、横峰、贵溪、余江、德兴、南城等县的大部分地域。由此可判断,龙虎山崖墓悬棺的主人应为百越部落干越人。有专家通过查阅古籍获悉,干越人有断发文身和将蛇作为图腾崇拜的习俗,如《史记·周本纪》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者。”这种习俗在以往的考古资料中未有例证,但在龙虎山崖墓的考古发掘中有所发现。M2四号棺木中的墓主人为中年男性,其骨架保存完好,在其头骨右侧有一束长5厘米的头发,一端齐整。这束头发约是在其安息时剪下,尔后放入棺木内,这也成为干越人断发的真实反映。
此外,龙虎山崖墓出土的一件最大几何印纹硬陶罐,通体拍印清晰的米筛纹,似蛇身鳞片状,以鳞片画面为器物底纹,然后在其肩部另堆塑曲状泥条,泥条满布密集鳞片,曲状泥条一头大,一头小,大端塑出圆孔,似蛇眼。全器高大,蛇形堆塑突出,由于其堆塑没有器耳功能,故视为崇尚蛇图腾神器。这些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龙虎山崖墓悬棺的主人应为百越部落干越人。
龙虎山为武夷山余脉,居住在这一带的先民世代把高耸云霄的大山视为生活的依托,并企望自己也能和天神居住其间,便选择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作为安葬先人的墓穴。这些洞穴下临深渊,上接星斗,有人迹所不至,猿猱不能攀的特点,高岩上的自然洞穴向阳、干燥又通风,棺木易长久保存。但在距今近3000年前,古人如何将这些笨重的棺木放进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洞穴之中呢?
198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专家学者开始进行仿古吊棺模拟试验,经过两年精心准备,选择龙虎山仙水岩作为仿古模拟吊棺试验场。仿古模拟吊棺试验共邀请5位药农参与,其中4位药农先绕山登上水岩顶部,将一根一端系着滑轮的粗大绳索从山顶垂下,将滑轮定在洞穴上方;再用另一根绳索穿过滑轮,一头落于棺木,另一头连着绞车落下,牵引的绳索到位后,两位药农相继从山顶缒下荡入洞内;紧接着绞车开始转动,随着绞车盘绳圈的增加,提前用船运抵洞穴下部的棺木离船徐徐上升,当上升到与洞口位置齐平时,在洞口迎候的两位药农用绳索稳稳地将棺木牵引入洞,并妥善安置。仿古吊棺试验的成功,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虽然仿古吊棺研究试验被广泛认可,但也尚存争议。为广开思路,进一步破解悬棺葬吊棺之谜,在仿古吊棺模拟试验后,龙虎山风景旅游管理局悬赏邀请海内外有识之士参与破解,但至今还未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