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新时代陕西文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罗文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陕西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4次来陕考察,先后瞻仰延安、照金、榆林等地革命旧址,调研西安城墙、交大西迁博物馆等文物单位,对陕西文物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交流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陕西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陕西文物战线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文物工作更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文物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

坚决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理念,陕西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自觉从讲政治高度研究部署新时代文物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博单位直接责任。

省委成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省政府建立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合作协议,大力推进考古研究阐释和大遗址保护利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印发《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等7部政策性文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5年来,省、市考古机构增加事业编制171个,设立警务室的文物单位增至173家,文管所总数达到223处,群众文保员数量突破8000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长40%以上,“政府主导、行业引领、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物工作局面日渐成型,文物保护利用的力度深度不断加强。

融入发展全局,

积极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按照活化利用为重点、重大项目为牵引、机制创新为动力、融合发展为突破的工作思路,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建设保护规划》公布实施,镇北台、盐场堡等国家长城重要点段保护修缮和数字化展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榆林红石峡长城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渭南潼关古城、西岳庙等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扎实开展,西安明秦藩王墓、秦庄襄王墓突出问题得到全面整改;东征会议旧址、下寺湾毛泽东旧居等长征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深入实施,长征文化公园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科学研究等功能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

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和实施模式,15处大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石峁、统万城、乾陵遗址和秦雍城、桥陵遗址分别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持续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统筹推进汉长安城文物保护、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农业林业等适宜产业,积极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国家一流示范样板。

合理有效盘活各类文物资源,助推文旅深度融合,申新纱厂、王石凹煤矿等工业遗址阐释展示和运营管理试点深入开展,宜君“文物旅游+扶贫”精准脱贫模式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小雁塔、西安城墙等文物景区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文物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被开辟为公共文化场所。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围绕省委省政府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安排部署,创新提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考古的“片区制”工作思路,文物行政审批和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质效显著提升,配合咸阳机场三期、西康高铁、京昆高速等开展4200余个考古项目,抢救保护近20万件(组)珍贵文物,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双赢”。

坚持保护第一,

保护传承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聚焦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系统保护为主,加快完善大保护制度、构建大监管机制、健全大防控体系,营造全社会“珍爱文物、敬畏文化、向往文明”良好风尚。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等4部文物保护条例经省人大修订颁布,黄帝陵、汉长安城遗址、汉唐帝陵等重要文物立法进程加快推进,立法资源不断向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倾斜。《黄帝陵保护规划》编制完成,黄帝陵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有序开展;秦始皇陵内外城垣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成效显著,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一院多馆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奠基开工,空间格局和展示环境逐步完善;延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程深入实施,全国首个革命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秦岭地区文化遗产、黄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石窟寺、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全面完成,30多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实施,500余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顺利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地形测绘工作深入开展,全省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加快建设,积极推动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实现全省一张网、全覆盖。文物保护纳入省“标准地”改革评价体系,“三区三线”划定中文物保护用地调整得到落实,全面筑牢文物安全“防火墙”。

《不可移动文物巡查管理办法》《群众文物保护员管理办法》印发实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考古工地安全施工”省级地方标准获批发布,3200余个文保单位落实安全直接责任公告公示制度,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三防”项目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北斗系统、地波探测等高新技术用于文物安全防护。深入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会同公安部门在全国首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10项工作机制,“鹰”系列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连年开展,实现重大文物案件零发案。

坚持与时俱进,

加快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围绕文物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挖掘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标识、推动跨界融合,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新路径,做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文章。

联合陕西省发改、教育等13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西安博物馆城、宝鸡博物馆城、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积极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及榆林、商洛、韩城、洋县等重点市县博物馆加快建设,各类非国有、行业性博物馆蓬勃发展,省、市、县、社区四级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备案博物馆增至350座(免费开放267座),2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25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对外开放,60余项文物数字化项目和143家博物馆数字化网络虚拟馆上线运行,“云刷馆”“云看展”等线上活动受众达数亿人次。博物馆和革命文物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年均举办700余个精品展览和千余场文物宣传教育活动,2家博物馆单位入选“亚太地区20大博物馆”,5项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组织,与宣传、党史等5部门组建“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库”,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质量完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收官工作,公布两批全省革命文物名录,68个县区列入4个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以延安、照金、马栏为代表的革命旧址得到妥善保护。推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等89个革命场馆展陈提升,推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三战三捷”纪念馆对外开放,活化利用460孔窑洞旧址建成体验式现场教学基地,红色遗址、革命文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

服务国家文化遗产外交,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回信勉励中亚联合考古队,中法合作开展文物保护研究框架协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落实“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成果,建成“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认真落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援外项目得到中缅两国领导人充分肯定。克服疫情影响,与18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47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览荣获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秦文化数字教育项目”荣膺“海帆奖”,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外展精品展成为配合国家外事活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加强与港澳台文物交流合作,连续6届承办“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在两岸三地高校产生热烈反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彰显自立自强,

着力提升考古研究和文物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科研任务,突出陕西文物考古在资源禀赋、工作理念、政策支持、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凝练重大课题、实施重大项目、争取重大成果,全方位提升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科技应用水平。

坚持“考古研究科学化、考古工作标准化、考古管理规范化、考古方法系统化、考古成果普及化”工作思路,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国家重大学术课题,组织实施考古和文物保护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深入开展石峁、刘家洼遗址等重大考古学项目,系统推进周原、秦咸阳城等都城遗址和秦东陵等帝王陵园考古,杨官寨、芦山峁等重大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重要学术支撑,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等重要考古发现备受瞩目,8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1项考古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峁遗址两次入选“世界考古重要发现”。建成开放全国首个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价为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强化人才培养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建立文物系统与高校、科研院所、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陕西文物智库建设,启动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发展文物考古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等专业,去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76人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通报表彰。

紧抓新时代战略机遇,发挥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和省级考古现场保护重点实验室、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系统加强西安城墙、石窟寺、革命旧址等重要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常态化监测,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安全防护、展示传播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80余项文物科技保护课题,“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推动高校、机构、企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新增2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建成50余个科研工作站、文物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列入陕西“两链”融合重点科技专项,“隋炀帝萧皇后墓出土冠饰保护修复”入选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文物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征程上,陕西文物系统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两创”方略、践行“两个结合”,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认知,进一步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政府主导、行业引领、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物工作格局,以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工作的实际成效助力文化强省、文博强国建设,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文物领域新业绩。


(作者系陕西省文物局局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2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