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阳后桃林汉墓看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修复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芬

陶器文物与我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对城阳后桃林汉墓出土陶器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出土与保护、材料与制造工艺、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地方墓葬发掘中的陶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山东省发现的汉墓达几千处,其中青岛地区汉代墓葬较为丰富,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后桃林村东约1公里高岭之上的后桃林汉墓是最为典型的代表。2007年1月,因该处发生盗墓事件,青岛市考古研究所会同城阳市文管办于对1座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编号为M1,之后将其回填保护;2010年5月,城阳区文阳路道路建设工程中破坏该墓地附近封土,数座墓葬暴露,并有文物出土,青岛市考古研究所会同城阳市文管办对被破坏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过现场勘查及发掘,在文阳路与新青威路交汇处共清理墓葬12座。

后桃林墓地发掘的13座墓葬均未发现可供断代的纪年文字,据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器物,仍可看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墓葬形制看,除M10为砖椁墓外,其余均为岩坑竖穴墓,其墓穴上又加石质盖板,有的墓葬还与墓口四角凿出放置石盖板的凹槽,显示出石椁形制,尤其是M3与M4,石圹上部还造出“#”字形墓圹。除去这些地方特色外,仍然属于西汉时期流行的埋葬制度。从随葬陶器看,后桃林汉墓出土较多的小口高领陶罐,M13出土的陶瓮均流行于西汉中晚期期墓葬。由于该墓出土文物中未发现可供断代的纪年文字,综合墓葬形制及其随葬的陶器的特征,专家将后桃林汉墓发掘的12座墓葬下葬年代确定为西汉中晚期。由此可见,陶器的出土对于该墓葬的时代断定有重要意义。

从墓葬出土情况看,汉代墓葬陶器与墓葬的规模、墓主身份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陶器文物出土的器型,结合当时汉代的制度,可以判断墓葬的类型是帝王墓、贵族墓或平民墓。从城阳后桃林汉墓出土陶器情况来看,该墓是一座典型群葬墓,且墓葬主人有平民和官员。

汉代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种类较多,如有陶、铜、玉石、漆木、铁、骨角牙、金等类,其中陶器数量最多,陶器种类繁多,常见陶器器类主要有鼎、盒、壶、罐、舫、盘等。后桃林汉墓出土的陶器主要以陶罐为主,质地主要为泥质灰陶,有少量泥质红陶、夹细砂白陶。大部分陶器陶土经淘洗,质地细腻,制火候普遍较高,类型丰富。陶器文物的保护对于青岛地区乃至城阳区历史的郡县归属、朝代断定、朝代制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陶器文物发掘出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陶器文物发掘保护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破损问题,从城阳后桃林汉墓陶器出土过程看,主要出现如下几种问题:

第一, 碎裂和破损。因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受地下复杂环境的影响,陶器文物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盗墓等行为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陶器文物损伤。如城阳后桃林汉墓出现因道路施工、盗墓破坏等情况造成陶器文物损伤。一般来说,墓葬所处地区的地质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坍塌、升降等现象,也会为墓葬内部的陶器文物带来损伤。

第二, 局部裂缝以及划痕现象。陶器文物出土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剧其的粉化变脆进程,加速矿物间的连接破坏和裂隙的扩张,促使陶质风化剥落。长期埋藏过程中,陶器文物会因为自身材质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局部的裂痕,所处地质结构中的坚硬物体可能会与陶器表面接触而产生划痕。同时,工作人员发掘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操作失误带来文物的局部裂痕和裂缝问题。

第三, 表面附着物问题。陶器文物表面特征表现为多孔,因长时间埋藏在地下,易受到地质钙化现象的影响在其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附着物,也会吸收大量盐类物质,高温、髙湿环境易促使器物盐类的蒸发溶解,这同样也会对陶器文物的表面造成损坏。

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

从后桃林汉墓陶器文物的出土过程来看,陶器文物出土受多种因素制约,有自然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等,对陶器文物进行保护更要细致具体,主要应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造适宜的外部保护环境。在保护陶器文物过程中,要注意陶器文物对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化学气体、灰尘的影响,所处的环境需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此一来,存放各种陶器文物的环境不但需要做到无烟无尘,并且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需要保持适中的状态。放置陶器文物的室外环境需要种植符合具体需求的植物,又或者将植物盆景放置在室内,用以吸收环境中出现的灰尘和烟雾等,以此来降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于陶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或者应用上空气加湿器、温度控制器等电子化设备来进行精准控温和控湿,但要确保断电带来的影响,及时进行监控。

二是确保文物修复过程要精准。在修复陶器文物的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所使用的修复方法以及材料缺乏科学性,同样也会对陶器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为了避免陶器文物保管中因为各种人为因素影响出现的破坏问题,博物馆应严格要求技术人员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落实修补前的准备工作,并针对所选择的修复材料以及方法进行实验性的应用,确保修复工作的落实能够在恢复陶器文物原有样貌的基础上,不对其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在做色环节,在具体调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试验,确保调整过后的颜色能够与陶器文物本身的颜色基本或完全相符,在颜色调整完成之后,需要使用毛刷之类柔软的工具进行上色,在陶器文物表面上色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涂抹或者是拍打的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的上色方式,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使用轻柔的手法,避免做色过程中因操作问题对陶器表面产生各种损坏现象。

三是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保护工作机制。在陶器文物修复工作完成之后,为了避免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于陶器文物带来的损坏,针对陶器文物日常管理的工作职责,以制度的方式给出明确的规定,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工作分工,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各项文物保护管理的工作职责。随着我国出土陶器文物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保护管理工作的难度和总量也会有所提升。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陶器文物实施分类的优化保管制度,配合各种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促进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是加大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提升。需高度关注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全方位的集体培训,或者是邀请在陶器文物修复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造诣的专家教授面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在了解陶器文物的维护、保养的工作技巧基础上,提高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可以组织优秀员工不定期参与国内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交流会议,凭借不同地区管理人员在陶器文物保护方面的思想碰撞,在更新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推动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地。

小结

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对于研究青岛地区汉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因陶器长时间深埋地下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表面的局部裂缝、划痕以及大面积破损等问题,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后期修护完善。工作人员需要优先针对出土陶器文物所处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并借助现代化的检测仪器,以便在掌握陶器文物制造材料、工艺等信息的前提下,选择科学的修复材料以及方法,并经过完善的修复工作还原陶器文物原本的样貌;负责文物考古及修复的人员也需要从制度和人员培训两个方面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保护区域内出土的各种陶器文物;随着我国出土陶器文物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保护管理工作的难度和总量也会有所提升;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陶器文物实施分类的优化保管制度,配合各种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促进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9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