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卓越博物馆
彰显首都博物馆的首都特色和中国气派
北京市博物馆林立,各有千秋,著名博物馆尤为突出,在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以“首都”命名的首都博物馆,如何更充分展现“首都”名称的丰富内涵、彰显首都特色和中国风貌,一直是首博人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文博考古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博物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思想深邃,表述精湛,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博物馆必须在构建中国博物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目标下,紧跟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根据馆的性质和现状,突出特色,各见韵味。首博最重要、最鲜明的特色当然是从不同的视域,深度挖掘原本内涵丰富且极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展现北京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开拓性,为提升北京城市主题文化作出贡献。
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余年的定都史。古都北京八百年建都历史所反映的核心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中不同族属作为中国不同时期王朝的国家统治者所坚守的“国家文化”至上理念。古都北京中的辽中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都城遗址,房山的金代帝陵、京畿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等帝王墓葬,以及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孔庙、国子监、历代帝王庙等明清礼制建筑,与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的洛阳、长安、南京、开封等“前朝”都城及陵墓的国家文化物化载体具有文化之“一体性”,时代之“传承性”。从这些最能集中代表、反映统治集团文化、礼制、意识形态的都城、帝王陵墓、礼制建筑等首都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来看,作为少数民族的辽、金、元、清王朝统治者,它们的“民族主体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体现在北京城自身变化的发展过程,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袭、继承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要把文博研究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北京文博人,研究工作方向要立足北京城,积极探索和研究古都北京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要着重致力于古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我参与的著作主要为明清都城考古发现、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研究以及明清都城帝王庙研究三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各个族群、各个王朝几千年来在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的一致性。国家认同理念体现在由汉族、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都城“中轴线”上的设计是延续不断、代代相传。不但不因不同族群的统治者而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明清时期北京城建设的帝王庙,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宗庙”性质,对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进行祭祀,对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共同“先祖”、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祭祀。这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中国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上述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学术上的前沿性。尤其是从历史科学与学理角度,加强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等方面,通过历史文物的“物证”,确立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提升古都北京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
北京不仅仅是北京,北京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集合体,体现了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我们的实物和物证,宣传北京文化内涵,能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通过北京现存的古建筑群以及准备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包括怎么理解北京城、北京都城,怎么读懂北京城,通过都城显示出北京城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的地位,更好地利用好首都北京这张金名片,服务于国家认同。首博展览的定位一定是展示北京历史,北京自辽金元到明清一直都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所在地,也是证明国家认同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有着众多的物化载体。无论从北京城还是明清帝陵,包括金帝陵都是反映国家认同的实证,对增加民族国家的统一的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北京博物馆城的建设中,
发挥首博的优势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重点关注建设“博物馆之城”,以北京市博物馆文化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博物馆文化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研究资源,加强博物馆文化现代影响力方面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不断打开博物馆文化新的理论视野,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促进博物馆研究的整体提高,逐步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博物馆之城的研究体系。
当前是中国博物馆建设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183家,到2016年底,北京地区博物馆已达到178座,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英国的伦敦,位居世界第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162座,数量和门类居全国前列,北京地区的博物馆体系已基本形成。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唯一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化、民俗和艺术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离不开首都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金名片”,要以提升首博文化形象为目标,打造以北京历史文化为基础研究,融汇文化展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销售、数字文化产品研发、专业教育培训服务、主题旅游项目和文博专业业务服务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国内博物馆文化事业、产业的一流品牌。
从博物馆之城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研究工作要结合展览陈列。在国家的凝聚力加强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第一位的。通过博物馆,用历史说话,用文物实证,利用博物馆的文物大平台,在反对民族分裂上发挥作用,增加国家凝聚力、认同感。北京是首都,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把对北京的研究辐射到当前三个文化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当前北京历史文化领域,赋予首博最重要的任务或课题应是中轴线申遗、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的建设。通过加强文化自信,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首博能否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深远的影响力,关键在于是否有经典的陈列展览,即一个真正符合首都发展要求、展现北京风格与魅力的陈列展览。首博展览的定位一定是展示北京历史,北京自辽金元到明清一直都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所在地,也是证明国家认同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有着众多的物化载体。对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认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和要求。博物馆应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基地。首博是北京文化的某种象征,也必须成为讲好北京故事和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