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新发现,又一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于震古烁今的古蜀文明。其中造型怪诞、屡屡呈现的青铜神兽让人惊诧,让人陶醉。神兽究竟是什么动物,什么功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有麒麟、猪鼻龙、巨型神兽、大象、蛮廉等多种说法。
三星堆神兽的基形是大象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卜工发现:“8号坑中至少有2个神兽的个体。其一位于神坛旁,其二在神坛之上。前者粗壮如柱的四腿、口中的卷牙、垂肩大耳,都与人们司空见惯的大象极为相似。如果说此器的腰身还有些许艺术加工成分的话,那么,神坛上被抬着的神兽则可以断言是大象的身躯。或许称前者为神象更为准确,后者才是生活中的大象。”
三星堆神兽发现过五次,分别是二号坑驮神坛的象鼻双神兽、三号坑趴地象鼻神兽、八号坑神坛顶上四人抬着的驮人象鼻神兽(图1)、八号坑象鼻顶立人大神兽、三号坑额顶立人神兽。它们都有粗壮如柱的象式大腿,巨臀滚圆的体态(第三件还有扁弯的大象獠牙),前四件神兽更有勾弯上翘柔软有劲的象鼻标配,将它们识为大象不为过。
然而问题来了,说它们是大象,可大象的鼻子离开了上颚,顶在了额上,弧角扁方的空洞大口与大象三角形嘴完全不是一回事,高翘狭长的圭形长耳与大象宽大耷拉的扇形大耳相去太远,大塌腰、大尾巴也与大象筒形的圆肚、平背、小尾不一致。因此,我们只能称其为神兽,充其量称它为象形神兽。类比于中国龙概念的形成,笔者认为三星堆神兽可能采撷了虎、马、猪等动物的诸多形、意优良要素的象形复合体。当然,三星堆神兽选择以大象为基形自有其必然的动机。
象鼻成了强化载体神秘功能的符号
大象的大脑是陆地哺乳动物中最大的,具有与人类大脑相似的结构,是自然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它可以长期记忆重要的经历,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交流,能辨认出30多个亲戚,还拥有像雷达一般精准的感官系统,能预测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天气……虽然三千年前的三星堆先民不可能发现大象有如此异能,但对其超乎一般动物的聪明机灵、力大无穷的特点是有强烈认识的。在科学落后的时代,面对许多不可抗拒的灾难,人们对其产生敬畏甚或崇拜也是顺理成章的。
《周礼·秋官·壶涿氏》中就有用象牙魔力驱除水怪一说:“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商周时期的成都平原正是旱灾和洪涝水害的重灾区。同在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的一件玉璋上,直接刻画了人们肩扛象牙参与仪式的场面。三星堆遗址八个祭祀坑出土了二百多根象牙,金沙遗址出土了一百多根象牙和数以吨计的象牙段、尖等制品。而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双神兽驮神坛、 八号坑四力士抬神兽、八号坑象鼻上立人神兽诸青铜器,都是三星堆先民倚大象的神力驱杀水怪等仪式的实证,充分反映了当年成都平原水灾频繁严重的程度。另外,三星堆额饰象鼻的凸眼青铜大面具、象鼻冠青铜人、青铜大立人脚下的镂孔象首纹青铜器座等等,无不说明三星堆先民对大象神力的信赖和倚仗。
三星堆数量惊人、形形色色、表达惊异的“大象”们,其规模大概可以被称之为“大象文化”,但作为一种文化,仅以一地一个时段的发现太过单薄,需要充实完整,且具有代表性。凭着力所能及的蒐集,笔者终于发现诸多线索。
研学玉器几十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即同为神兽的螭虎头顶上的“角”,为什么与动物界的犀、鹿、牛、羊的尖硬形态截然不同,却显得特别柔软、弯曲,有的甚至还出现一些分叉的花样。但若将其理解为三星堆神兽鼻额间顶着的象鼻的衍绎,就合理得多了。这是先民为了让螭虎更加强大、更加神秘的刻意操作,也是先民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从整个体形上观察,三星堆神兽确有虎的影子。至于螭虎上的象鼻没能像三星堆神兽那样高高竖起,系玉螭虎的纹样造型大都呈浮雕或镂孔的缘故。
大象最大的特点是其他动物没有的功能强大的长鼻,哪怕是先民创造“象”字的甲骨文、金文,最突出最形象的就是前端那勾弯特长的一笔——象鼻。象鼻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大量的象鼻衍绎文物,至少绵延精彩了三千多年。其载体见之鸟、马、虎、熊、辟邪、鸱吻、蟠螭、麒麟、甪端、龙等各种动物和人的大量造型上,不少还作为青铜彝、尊、簋,瓷壶、瓶的附耳、把柄、纹饰等形式出现;其质地玉石漆木陶瓷铜铁绘画景泰蓝无所不包,并十分清晰地呈现在两个方向上:一、在各种载体上的神兽额上置象鼻的三星堆式的呈现和衍绎。如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镇墓兽(图2)头上,居然出现了大象的长鼻、獠牙、大耳,晋祠宋代琉璃鸱吻(图3)额上匪夷所思地竖起一根大蟒般勾弯遒劲大象鼻子。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景泰蓝铜香炉甪端的虽然短了一点形,但仍能找到象鼻特有的柔软强劲的感觉。诸如此类,足见人们早已把象鼻作为强化各种载体神秘功能的灵验有效的符号予以使用。二、在各种载体上与写实象鼻接近的,或渐短,或异化成卷云鼻的呈现和衍绎。如洛阳宫城出土的石雕龙(图4)、故宫博物院的蚣蝮等卷鼻神兽,同样具有大象的影子。仔细观察,它们鼻子的内卷面仍能见到象鼻特有的卷叠褶皱,和一般动物不具备的尖长的獠牙。
象首龙作为新证 坐实并丰富了“大象文化”
当然,中国的大象文化远不止于三星堆式的衍绎,生动写实各有功能、各种质地的大象文物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河南古称“豫州”,因大象而闻名。虽然中原至今没有三星堆、金沙那样几百根象牙的堆叠式出土,但殷墟王陵遗址曾经发现过两个象坑,其中一个象坑,内埋一头幼象,身上佩戴一个铜铃。甲骨文中不但有了象字,而且发现有商王“获象七”的记载。将甲骨文“象”字(图5)、甲骨文“龙”字(图6)与西安张家坡、山西曲沃晋国墓出土西周玉龙(图7)比照,大开口、上翘的卷鼻及弧弯回勾的蛇形龙体完全一致。将甲骨文“龙”字(图8)与河南商代妇好墓(图9)、山西曲沃晋国墓、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玦形龙比照,同样是夸张得与身体不成比例的象首,同样大耳、卷鼻及围绕若圆的龙体,要说它们不像也难。甲骨文“龙”字简直就是这些象首玉龙的简笔画。
根据笔者的研究,象首龙最早出自唐代,典型器以西藏拉萨大昭寺戗角上的贴金象首龙为例,而且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受汉唐时期佛教兴盛的缘故,佛界有以象喻佛一说把它与大象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三星堆、金沙商代奇葩式的大象文化遗存,中原的一些象迹发现,为象首龙早至商周提供了扎实的考古依据,也为先秦时期的龙家族增添了一位新的成员。至于有些甲骨文象首龙字顶上出现一似冠的装饰,有学者考证应该与“王”字有关,平添了象首龙无所不能的神秘和力量。
《吕氏春秋之仲夏纪》:“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是说商人把驯化的大象投入对东夷部落的战争。历史上有黄帝坐上中央天帝的位置之后……驾起象车,赶着六条蛟龙,来到西泰山号令天下的传说,佛教界也有将象牙捧为圣物的佛牙故事,《大般涅槃经》中有“以象喻佛”的记录,传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时,就是乘坐了六牙白象进入摩耶夫人母胎中的,作为释迦牟尼的胁侍,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六牙白象。民间关于大象吉祥的寓意更多:“象”谐音“祥”,“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大象用鼻子吸水,水主财,所以也有吸财、招财的寓意,其背驮金蟾的造型寓意“向上发财”,背上坐着猴子的大象,称为“挂象封侯”。也有脍炙人口的“众盲摸象”“曹冲称象”等故事。
“大象文化”这种敬畏大象、尊崇大象、望祈大象的文化现象,在我国的考古发掘、文物、文献,生产生活,宗教礼仪中广泛呈现,是否始自三星堆?不敢肯定,因为在中原等地与其时代相当的甲骨文,玉石器、青铜器等文物上已有发现并绵延至今。但首见于三星堆的以额顶象鼻为特点的三星堆式呈现,至少为大象文化的纷繁精彩的衍绎开了先河,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前探。不过仅此研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是一个唯中国独有的令世人惊叹的神奇且优秀的古文化。